真的每一年春天我都忍不住把這篇《秋水》翻出來重溫。上回是因為春天走在自然里,感受到林林總總千千萬萬的生命在努力蓬發的氣息,于是感慨人這種生物在漫長歷史中,在自然長養的萬物中是如此渺小。于是想說“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而這次是因為好容易的一次春假出去玩了兩天,結果同行的其中一位小伙伴以扎實淵博的知識背景和踏實穩健的學習態度,為我打開學霸世界的新大門,讓我真的有“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的慚愧,回家后的這兩天過得好生充實,又一次重溫久違了“學習使我快樂”的體驗。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和身邊很多朋友聊過天,得出一致的結論都覺得到目前過得充實的日子在高中,有個明確的目標,或多或少的壓力,可以量測的進步和對即將到來的自由的期盼。按某個朋友的原話是,每次刷完一張卷子都能得到一種奇異的滿足感,對同類型題目越來越得心應手,有時候還有打通了奇經八脈的暢快淋漓。想來如果此時把這番話說給高三的小朋友聽會被翻好幾個白眼吧。
我說不出自己最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的時間是不是在高中,因為那時候確實做題很多學得很專心,手機都很少用更別提電腦了,真的有時候從書堆里抬起頭看見夕陽已西沉,收拾收拾桌面去食堂時覺得腳步特別輕盈,腦子里裝的都是知識。然而也許是我特別晚熟,對自己究竟喜歡什么在追求什么這個問題的思考也開始得很晚,所以那時候的知識都是被動接收。對那種特立獨行偏科偏得很大膽,或者天天晚自習去打架子鼓的同學,我總是心生敬意卻不敢茍同,好像被好學生的教條束縛得很緊,害怕自己行差踏錯。我記得那時高中英語老師就給我們在課堂上放過《死亡詩社》和《楚門的世界》,有同學看得唏噓不已,我卻是在大學里,甚至出國后才漸漸懂得他們在感嘆什么。
所以盲目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和堅定地攀登某一座知識的山峰,兩者之間還是有挺大差別的吧。
關于知識的博和專這個話題,好像高中語文課本里有篇文章專門討論過。我以前以為自己想要的是博,畢竟興趣廣泛,文化領域能引起我興趣的事物實在太多了,一幅畫一本書,幾個音符,一場電影,或者一次饒有興味的談天,每回此類的相遇都讓我對生活的幸福感暴增,覺得日子就這樣過著也很不錯。然而在一起出去玩的小伙伴身上,看到一種同齡人少有的扎實,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學習對自己掌握知識的自信,同時也秉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態度一刻不放松地繼續學習著。然后反思下自己,覺得之前想要“博”的念頭只是因為害怕“專”找借口,畢竟求專的路程太辛苦。
曉得自己想要什么之后的學習是件很愉悅的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覺得一天24個小時根本不夠用,要看的東西太多,有時候從一篇文章跳到另一篇,幾分鐘就馬克了好幾本相關資料,之后還想總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要寫要改要翻譯,如果遇到身邊有從事這個領域的師長,還想去接觸去聊聊天,然后又被安利好多新材料可以看。唯一的不便就是現在大多是電子資源,一整天對著電腦下來很有點眼睛和脖頸吃不消。需要好好探索一下學校和市區里的圖書館啦!
真是神奇啊,本來想借機放松一下的旅行卻反而成了激勵自己學習的動力,趕緊趁著自己體驗良好時寫點東西記住,有松懈的想法就來翻看。哦現在這么強的動力很可能和之前剛讀過的一本書有關,記錄了清末抗日間好多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留學生,還有開放后那一批想科教興國的留學生,從他們身上真的看見了知識的重要性。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所以踩著學生身份的小尾巴,我可以揚起一張認真臉說: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