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族流行這樣一句話:別和我談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曾幾何時,你是不是也對自己說過:如果有一天我有錢了,我堅決不要做上班族,真苦逼…每天累的像狗一樣(拉倒吧,思聰家的狗可比你幸福一萬倍)
當你想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的時候,稍等兩秒鐘,想好下一句,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
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嗎?有的人說,我要的很簡單“找一個喜歡的工作,這樣每天早晨六點到晚上八點都是高興的。再找個喜歡的人在一起,這樣晚上八點到早晨六點就是開心的,”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一房二人三餐四季,簡單溫馨!
也有的人說我想實現一個小目標賺他一個億!然后我就不上班了!方向不同,幸福感也就不同!假設你有了這樣的生活,到那時你還會抱怨嗎?
能說出以上的還算好的了,有大部分人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他們會說“我想過的更好”那么接下來問他,“什么樣的生活是更好的生活”可能剩的就只有尷尬了!李笑來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上這樣說:這種尷尬反映出了“絕大多數人在追求某種東西的時候,可能連那個東西的定義都不知道”。
如果你想造一條船,不要急著找人來收集物料,不要給他們分配任務和工作,而是要教曉他們渴望浩瀚無際的大海…… ——摘自《小王子》
所以,凡事向內問初心!
Simon Sinek提出了存在于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法則——黃金圈法則。
“為什么”是信念
“怎么做”是落實信念的行為
“做什么”則是行為的結果
從“為什么”開始,當我們從內找到做事情的感覺,就會找到動力產生持續行動。村上春樹是一名作家,還是跑者,每年會跑一次馬拉松,在寫《當我談跑步時談些什么》時,已經跑了23次馬拉松,跑步中最關鍵的是,是否超過過去的自己。為什么跑?他的目的是“下次要跑得更好”。
如果把“為什么跑馬拉松”放在追求輸贏的結果上,那就很難持久跑下去。
先從為什么開始,是找到感召、啟發、激發自己和他人行動的動力,幫助喚起心中的熱忱持續行動,也是建立目標感的源頭!
建立目標感
羅輯思維李天田說,所謂“目標感”,就是在意識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在行動上心無旁騖、朝它靠攏。
1、目標感很強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不太受歡迎,因為會讓周圍的人產生壓力。但是沒關系,你的目標是贏,他們的目標是舒服,大家各走各路,追求各自的初心。目標感并不等同于目的性,更不代表功利和勢利。目標感,只是讓你的行動有效。
2、目標感差的人有三個關鍵詞:感受、評價、是非。想想你身邊那些常抱怨,且一事無成的人,你就知道他們的樣子了。目標感強的人也有三個關鍵詞:目標、方法、行動。所以,目標感強的人,本質上不是有目標,而是永遠處在兩個狀態——想辦法、馬上干。
3、培養目標感,要從思考的斷舍離開始。把一件事最終想要的結果窮盡羅列,然后做減法,剝離出最后僅剩的東西。比如,你經營一段婚姻,那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家庭和諧?奮斗共同體?自己有安全感?目標一變,方法和行動全變,你不可能什么都要。
因此,圍繞一個單純的目標做努力,把所有精力和資源押到一點上,死磕一處,單點突破。這樣就不會出現“有些人捕了一輩子魚,卻始終不知道他的目標不是魚!”的悲哀了!
很多人說,我這一輩子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那夢想是什么呢?夢想是值得為之耗盡全力去奮斗、忍受無數艱難的時刻、做出巨大的犧牲和妥協、經歷無數挫折以后,依然不改初心愿意去為之努力奮斗,從而實現的內心之中的一種執念和信仰。這才是真正的夢想,所以夢想不是逃避現實的借口!
走累了,歇歇腳,繼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