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記 02 失控: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管理

失控(三);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管理結構(包容結構)

馬克 博林是作者凱文凱利(以下簡稱KK)的朋友,同時也是一個狂熱的機器人發燒友,在他的實驗室里制造過許多千奇百怪的機器人。最初,他在設計機器人的時候,和他的小伙伴們都認為機器人需要一個中心化的大腦,一個強大的中央處理器來控制機器人的活動,由中央來接收所有信息并發號施令,但是在實踐中,他們發現這樣設計的機器人根本無法運作,因為信息量太大,中央處理器根本無法處理,在漫長的思考中,博林想出了解決方案,就是放棄中央處理器,使用爬蟲的構造,新設計的機器人(博林將其命名為成吉思)有6條腿,每條腿都有一個微型馬達和一個小處理器來控制腿是升還是降,這6條腿互相之間傳遞信號,每條腿只做一個簡單動作,抬起來放下去,抬起來放下去,當中有一個簡單算法,當一條腿抬起來的時候,另外5條腿再像某個方向移動,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簡單的算法,讓成吉思動了起來,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簡單的算法讓這個機器人擁有了非常高的智慧,遇到障礙物能夠躲避,遇到什么陡坡可以翻閱。在這之后,博林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疊加了機械手臂,讓成吉思來收拾易拉罐,收拾實驗室的垃圾,雖然這個機器人收拾垃圾的效率比較低,但是幾天以后竟然也把實驗室收拾得干干凈凈。來自澳大利亞的工程師布魯克斯借此闡述了一個普遍適用的生物原則:當某個系統能夠正常運轉時,不要打擾他,要以他為基礎構架,在自然體系中,改良就是在現存的調試好的系統上打上補丁,原先的層級繼續運作,甚至不會注意或者說根本不必去注意到其上還有新的層級。這就是分布式控制結構的誕生,也被科學家稱之為包容架構。其底層的邏輯就是復雜性是依靠疊加產生而不是依靠改變其基本結構產生的,更高層級的行為在起主導作用時,需要包容較低層次的行為。

就拿美國聯邦政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最低一個層級的行政機構是鄉鎮,鎮政府需要做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比如修整街道,鋪設大量的基礎設施來供水,供電,還要制定一些基本法規,在鄉鎮能夠正常運轉以后,上面再設立郡縣,郡縣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建造監獄,建立學校教育系統,設立法院,在郡縣之上再添加州政府,州政府可能就需要立法,收稅等更高層次的工作,那么在州政府之上再有最高層次的聯邦政府,聯邦政府會制定憲法,最高法院,建立美聯儲進行貨幣管理,選舉總統,選拔官僚,進行外交,內政管理等等更加復雜的活動,聯邦包容州政府,州政府包容郡縣,郡縣再包容鄉鎮,那么即使聯邦政府因為財政赤字問題停擺了,下面的各級政府也會照樣做自己的工作,這就是典型的包容性架構。

KK進一步提到,人的大腦和身體行為模式的架構也是包容性架構,自下而上,分布式管理,并不是中心化管理,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問人難道不是中央集權式的管理體系嗎?大腦作為中央處理器來控制我們的活動,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科學家丹尼特提出人的大腦結構是分布式的,諸如思考,意識,等等不同的功能都來自于不同的部分,科學界正在形成共識,人的意識是從一個由千千萬萬微妙而無意識的神經環路構成的分布式網絡中心涌現出來的,人的記憶其實就是大腦神經的回路,當你在回憶或者學習時,其實就是大量的神經元在聚集,在互動,在涌現,正常的大腦,你想某件事或者思考某件事時間越長,程度越深,形成的神經回路也就越明顯,KK說,他在小時候一直和父親去野外露營游玩,經常欣賞夜晚美麗的星空,當他老了以后看到星空就會回憶起兒時和父親在一起的某個夜晚,但是每個回憶的場景,都不一樣,父親說的話,周圍的景色等等細節都不相同,我們的記憶是高度重建的,在記憶中進行搜索,需要從龐大的神經元承載的信息中挑選事件,從來涌現出來形成回路。人類的意識也是分布式的,所以為什么人有多面性,人有不同的人格,都是源于大腦意識的分散化和分布式的特征,生活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我們也會頻繁的變化著我們的性格,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定的“我”在主導我的行為,人無我,公司無我,國家無我。

KK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實驗,就是黑盲實驗,把參加實驗的人關在看不見東西,聽不見任何聲音的黑屋里,并且觀察人的行為,在關了2天以后,所有的實驗者都失去了正常的思維并產生了幻覺,注意力和意識已經土崩瓦解,才馬上停止實驗并讓實驗者恢復了正常。KK提到,身體是意識乃至生命停泊的港灣,是阻止意識被自我醞釀風暴吞噬的機器如果身體不和外界發生接觸,那么人的神經系統并不會歇著,他會自我運作,并出現幻覺,神經網絡會自己產生涌現!

布魯克斯認為:一旦具備了生命對外界做出反應的基本條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演化出解決問題,創造語言,進行推理等高級智能,他進一步指出,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昆蟲花費了大約30億年,從昆蟲進化到人類卻僅僅花費了五億年,生物在演化的過程中不斷的涌現,速度越來越快。所以這也就是解釋了達爾文進化論的正確性,如果把地球化作24小時,那么從地球誕生的0點到晚上9點15分鐘,基本什么都沒有,但是到9點15分,大量的物種突然出現,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的基本邏輯就是涌現,大規模數量龐雜的種群涌現加速了新物種的出現。

不僅僅物種的進化,人類的科技發展也是遵循著這個邏輯,人類學會使用工具,被認為距今已有250萬年,人類社會運動的階段性變化往往都伴隨著某種重大技術的產生,9000年前,人類將第一顆種子有意識的撒播在今天被稱之為新月沃土的地方,我們的祖先就一步跨入了生存發育的新境界,從此可以成千上萬的定居在同一個地方,不再漫無目的的四處流浪,3400年前,鐵礦石與木炭在西亞某個角落偶然的相遇,由此所誕生的僵硬鋒利的鐵器,武裝人類走上大帝國你起我落的歷史舞臺,2200年前,馬鐙的發明使得人類的擴張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闊,踩在馬鐙上的騎士集團被認為是中世紀封建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550年前西歐小城美因茨的一場大火成為點燃歐洲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的重要導火索,災難中星落四方的鼓凳堡工匠將禁錮在這里的印刷術播撒到整個歐洲,知識與思考因此沖出了修道院和貴族莊園的圍墻,250多年前,英倫島上第一臺蒸汽機的轟鳴,講人類社會從此送入了新階段,人類獲得能量完全不同于往常,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資被精細的劃分,不斷化合出生物體難以望其項背的偉大力量,人類獲取的財富開始出現爆炸式的增長,上世紀50年代,第一臺計算機出現,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出現,在過去幾年,以阿爾法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出現,人類技術進步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呈現指數級的爆炸式的增長,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對人類社會結構產生巨大的改變,過去如此,未來依舊如此。

互聯網的這一底層技術產生所帶來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社會結構必將對傳統工業社會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造成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個發展越來越快的時代,這是一個社會機構劇烈變化的時代。KK所闡述的理論早已不僅僅在說機器人,互聯網,而是在告訴我們未來世界的變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