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向的意圖。
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真心不容易。每個行為,不管這個行為好壞,它的背后都會有一個正向意圖?那這個世界豈不是沒有壞人了?
上瑪奶奶的課程之前已經聽過這句話,但是,沒有辦法很好的理解,總覺得:“這怎么可能呢?”
要相信那些看起來很“壞”的行為背后,會有一個正向意圖,真的很難理解,比如,小偷去偷東西,網絡上那些騙錢的人,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可能不知道這些都是“壞事”甚至是違法的事情,可還是去做了,那他們的正向意圖何在?
總之,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的理解這句話,從理解到真正接受這句話,還是因為我的孩子(不得不說,孩子真的是上天派給我的天使,是他讓我真正的成長和成熟起來)。
話說場景是這樣的:那天大寶小寶兄弟倆在客廳玩,我在廚房,先生在書房,各有各忙。突然,“哇!——”的一聲,小寶的尖叫聲打破了所有的平靜,我心里一驚,停下手里忙活的東西,從廚房里跑出來,先生比我出來得還更快一些,這會正一邊抱著小寶,一邊黑著臉沖著大寶喊了一聲:“你怎么回事?!做哥哥的就不知道要讓一下弟弟嗎?”,小寶這時趴在爸爸的肩膀上哇哇哭著,剛剛跟到現場的我一看這形勢,頓時也想發火,平時哥哥總不太讓著弟弟,讓我對他的行為已經有一個慣性的理解:肯定是哥哥又搶弟弟玩具了/哥又欺負弟了。
當我沖哥哥正想發火的時候,轉過頭來,猛然對上的是一雙充滿了憤怒、不甘的眼睛,小臉也漲得通紅,我被哥哥的眼神嚇了一跳,下意識的問了一句:“你怎么了?”
這句話,像是打開了他的某個開關一樣,哥哥猛的一跺腳,把手里拿著的一樣東西往桌子上一丟,大聲回一句:“你們就知道說我!”然后就憤怒的轉身離開,沖回他自己的房間,“砰!”的把門甩上了。
我看了一下桌子上的東西,那是一把小的塑料玩具剪刀,我當時心里有了一些動搖:“也許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樣……”但是,很快被在旁邊哇哇大哭的弟弟把注意力吸引了過去。和爸爸一起先安撫著弟弟,生怕他在和哥哥搶玩具的時候,不小心被哥哥傷到。
冷靜下來,想著哥哥的眼神,我覺得還是應該找哥哥問個明白,于是,耐著性子和他有了一段對話,過程就不贅述了,但是,最后我總算搞明白,原來是哥哥看到弟弟在拿著塑料小剪刀在玩,哥哥覺得這樣會有危險(平時我們都不太讓他玩剪刀),就想從弟弟手里拿回來,但是弟弟不愿意,于是著急的哥哥只能硬搶,結果,就出現了開始的那一幕。
但在哥哥的角度來看,他是擔心弟弟受傷,而去搶那個他認為有危險的玩具,他的動機不但正向,而且利他。但是在哥哥的角度來看父母的行為,卻是一對只護著弟弟,不分青紅皂白、也完全不顧他的感受的父母。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是哥哥像單純的要搶弟弟的東西,因為弟弟還小,我們擔心弟弟會受傷,也是出于保護的動機,同時也生氣哥哥的不懂事,為什么還會要搶弟弟的玩具?背后的期待是希望哥哥更懂事,但是我們的表達方式卻是對他一通吼叫和責備,怎么可能期待他在我們表達的這些情緒里學會“懂事”?
所以,從這件小事,舉一返三,生活中,工作中,你覺得那個很難搞的人,其實,他是不是也會有著從他的角度出發的正面意圖?
我們習慣性的固執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期待別人總在做一些利他而不利己的事情。
轉變思維方式,從相信每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向的意圖開始,那么,你會放下很多的情緒,讓自己更客觀和冷靜的看待每個人的行為,神奇的是,你會發現自己能更平和的去與對方溝通,幫助你們建立親和,可以有更高效的溝通質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