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第二遍20%
一直不喜歡回顧已經學過的東西,重讀這本書,也是慢慢糾正自己這個習慣的過程。邊學習書中的學習方法,邊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真的發現了很多誤區。
不去做,然并卵
道理都明白了,不去踐行,它真的只是一個孤零零的概念。
很多時候學知識,只是停留在“我知道了”的層面,再次看到這樣知識,會恍然大悟一下:哦,我們好像見過。然后又把它扔在了角落。
這種只停留在知道,把知識當作一種談資的行為,只是最初級的學習,或者連學習都談不上。
學以致用才是關鍵。就像我年初時候就知道復盤的重要性,可是這一年我僅僅把對復盤的認知停留在概念上,知道這個詞的存在,當想落實到行動上時,總是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嫌麻煩不愿開始。
從讀這本《好好學習》開始,我終于把復盤這件事落實到了行動上,學習成甲老師晨練反思的方法,每天記下自己的小確幸,小反思和小計劃,每天不斷反饋,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雖然才開始一周,但是我確實愛上了這種從自己身上看到教訓并且提升的感覺。
所以呀,方法念叨一百次,不如自己做一次。行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學習的本質
學習的本質是什么?
一直在學習,卻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現在想想,在我這個階段,希望能通過學習,提升自己認知,使自己做人做事更得體。
想達到這個目標,我需要的是什么?讀書的時候勤思考多踐行呀。
那我之前是怎么做的呢……
不斷追求讀書的速度,看到一個新的概念,馬上劃出來,或者記上,天真地以為知道了概念我就達到目標了。看完一本書感覺就打完了一場仗,給它蓋上了一個“已閱”的戳,馬上轉戰別處……
很明顯,我跳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里而不自知,甚至洋洋自得,看,我比別人勤奮了好多,我每天都讀書,學習,練口語……
可是,真正轉化成自己知識的又有多少呢?回頭看看,好像真沒記住幾個。
學以致用,如果用不到,你學這些知識是為了什么?
2017.12.23第一遍100%
今天結束了《好好學習》第一遍的閱讀。
正好今天周六,進入讀書營第一次慢下來思考一下最近的讀書方法和對書中方法的踐行情況。
取舍
最近好像陷入了一個怪圈,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做完一件事,不管質量,不去思考,趕緊換另一個戰場,忙忙碌碌,我收獲了什么?
是的,這樣每天都很充實,可是我把每天的事情都只停留在了“做”上,而黃金思維圈告訴我的是要首先明白為什么要做,用結果指導行動,這樣才更有效果。
雖然每天完成了讀書營打卡,小灶群打卡,英語學習打卡,制作海報,跑步,練字,寫論文,可是面對被分割的七零八碎的時間,真的知識忙忙碌碌,碌碌無為。
就像鄒小強老師的分享中說的那樣,什么樣的年度計劃是合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完成計劃的時間小于或等于你的空余時間。
計算一下時間,適當取舍,只留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什么都想要,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及時反饋
我是一個自制性很差的人,如果沒有人監督或者反饋,很可能就自甘墮落陷入自嗨模式。
所以報一些有約束性的訓練營,在規定期限內,知道有人在關注我,如果完不成,會有相應的懲罰,所以都可以完成的很好。但是期限一到,沒有了約束和反饋,我又會恢復原狀。
及時給自己一些正面反饋,組伴或者自我監督,用持續的反饋讓自己不斷修正方法。
前路漫漫,堅持,不斷反思,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2017.12.22 第一遍
今天有兩點啟發
復利效應
每天多努力一點點真的有用么?
以前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不確定的,讀了這本書,看看作者的講解,回想以往的經歷,才真正理解了復利效應的強大。
拿我減肥來說,以前減肥總是三分鐘熱度,堅持三天五天一個星期,看不到效果就泄氣了,如此循環往復,我依舊是那個小胖子。
今天報了個28天線上減脂營,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做半個小時左右的運動。
本以為被狂虐的我看著每日計劃,不禁懷疑,這真的有用么?
抱著錢都交了怎么也得堅持下去的心態照著做了。
前幾天效果不明顯,體重起起伏伏,這讓本來就懷疑的我更沒信心了。營養師一直鼓勵我:堅持下去,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為什么就覺得自己不行呢?
就這樣一路磕磕絆絆堅持著,過了一個星期,體重基本以兩天一斤的速度往下降,28天,順利達標。
看看這次,對比以前,原來我與成功的距離真的只差了個堅持。
黃金思維圈
做事之前,讓自己明白到底是為什么而做。
以前做事,只把自己當作執行者,別人說什么就做什么,不去想原因,只求把事情做完就結束了。
長時間忙忙碌碌又沒有長進,才痛定思痛尋找改變。
觀察周圍那些上進的人,做事之前總會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做事,而且他們更樂于付出,其實,到了最后,這種付出既利他又利己。
慢慢學著他們做出改變,做事好像變得有趣多了。
比如我們平時大家合作做實驗,每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放在以前,給我什么任務就做什么任務,做完之后就干等著被分配另外的任務。
現在呢?做實驗之前先理清實驗目的,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其次我們是一個合作的整體,大家都把實驗做完了才能結束。明白這些,做自己這部分工作時就會更有目的性和條理性,做完自己的工作,會主動找活干幫助別人,這樣實驗進度快了,大家氛圍也會更融洽了。
以前只覺得這種思想更積極,讀了這本書,知道了原來他也有個高大上的名字——黃金思維圈。
多刻意練習,把這種思維方式更多地融進生活。
2017.12.21 第一遍 107-206
對于網上的一些言論定義,不要不信,也不能全信,找到其根源,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踐行起來也更有底氣。
比如很流行的“一萬小時定律”,根據字面意思,我一直以為是某件事我堅持做一萬小時,就會有所成就。事實上呢?“一萬小時定律”來自作者調研的小提琴演奏者,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成名之前經歷了一萬小時的訓練。這和我原來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偏差。
2017.12.20 第一遍94-106
今天寫了復盤日記,根據作者說的,不僅記錄了昨天發生的事情,還詳細記錄了當時的心情,環境,別人的行為。這樣以一種上帝視角來看昨天發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收獲。
作者推薦了印象筆記,今天一直在忙著做海報寫論文,還沒開始下載,一會忙完了就去下載摸索摸索怎么用。
2017.12.19 第一遍 48-93頁
今天讀《好好學習》,有兩點收獲。
反思
用作者晨間反思的方法反思了自己最近的狀態。一個字——忙。
小灶讀書,讀書營讀書,做海報,學校年終總結,發論文,寫畢業論文……每一件都很重要,每一件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想想事情的本質。我現在的身份是什么?學生。我的主業是什么?學習,做實驗,寫文章。我參加小灶和讀書營的目的是什么?充分利用閑余時間提升自己。
對呀,既然知道了主次,那就應該對時間有更合理的安排。每天正常上班時間做與學業有關的工作。讀書做海報時間不夠,向早上要時間,早點起床,上班時間之前把這些做好,一整天都會覺得很輕松。
長遠眼光
做事要看得長遠,不要被眼前的表象迷惑。
最近身體一直不太好,內分泌失調,臉上長痘,腸胃也不舒服。一向身體倍棒的我怎么會這樣?
經常被喊去聚餐,暴飲暴食,腸胃自然不舒服。白天時間被安排的滿滿當當,沒時間扣手機,晚上不舍得放下手機睡覺,我不長痘誰長痘,我不失調誰失調?
暴飲暴食,刷微信刷微博,當下是開心了,以后呢?得了一身慢性病受苦的還是自己呀。
當機立斷,減少聚餐頻率,就算去聚餐了也多說話少吃飯,規律作息,爭取十點半睡覺,六點鐘起床。
健康生活計劃第一天,加油啦~
2017.12.18 第一遍 20%
1.重視基本規律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重視事情的初衷和基本規律,會更高效。
2.認知深度
互聯網帶來了知識的普及和快速傳播,在這種背景下,誰對知識挖掘得深理解得透徹誰就會脫穎而出。
3.學習誤區
很多知識,我們只限于知道,然后就丟到一邊去學新的知識,這就像那只撿玉米的熊,真正掌握的知識沒有多少。
4.斜杠青年
本以為大家都追求的斜杠青年是身兼數職行行都懂,其實這只是簡單的兼職。在某一領域深耕,學思并重,觸類旁通,這個過程才能造就你的斜杠技能。
5.信什么,便是什么
我們心中堅信的理論是很難被撼動的,對事物少些固化的評論,會得到更多。
6.新舊沖突
當新知與堅信的理論沖突,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偽,拒絕改變。當這種情況出現,警惕起來,這可能就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7.“我”與“我的觀點”
“小明,你的文案做的好爛。”
“胡說,你的文案才爛!”
對方明明是在說文案,小明卻認為他在針對自己,很快做出反擊。找準關注點,不做無用的爭論。
8.真問題
把時間花在那些阻礙你提升認知的點上,不要覺得是浪費時間,一旦理解,你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進步飛快。
9.不從眾
有時會覺得,大家都這樣速成讀書,我慢下來會不會顯得太怪,會不會落后呀?《少有人走的路》里也說過,偷懶不愿思考,容易出現從眾行為,如果出現問題,把責任推給集體,省心省力。珍惜思考的機會,對自己負責,也為自己不后悔。
10.向內求
遇到問題,不要總找外部原因,向內求,方能進步。
2017.12.17 第一遍 10%
1.人比人得死
人與人的閱歷,認知,性格不同,達成的成就也會有很多差別,看看那些牛人,人比人,氣死人呀。
2.減少差距
那怎么縮短和大牛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唯有學習,才能讓我們進步。
3.不去做然并卵
為什么知道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沒有踐行的知識很快就會被希望,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目的。
4.突破自己
成甲老師三次知識管理課都沒有照搬套路,每一次都有創新。不要把同樣的工作機械性重復,每次都突破自己,會進步更快。
5.交友之道
徐金琪老師和成甲老師的結交讓我看到了長久的友誼是勢均力敵互相欣賞互相成就的。
6.大道至簡
理解復雜的道理很厲害,更厲害的是把復雜的道理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講出來,老嫗能解。
7.專注的力量
當多任務來襲,總會讓人焦慮。東打一槍,西打一耙,最后很可能一事無成,專注一件事,慢就是快。
8.知識體系
面對越來越多的知識,自己也會越來越迷茫,這些或獨立或沖突或相關的知識,把大腦分成了好多區域,不知道如何利用。唯有把學到的知識體系化,才是真正的理解。
9.抓住核心矛盾
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如何下手?找到受眾的核心需求,抓住主要矛盾,問題會簡單很多。
10.復盤
很多牛人都有復盤的喜歡,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進步。每天督促自己,堅持復盤!
2017.12.16 第一遍 5%
我們要努力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并且發現他們。那怎么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呢?
可以審視自己,尋找自己的天賦,觀察自己有沒有天生擅長的一些東西;如果沒有,就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追根問底,不斷提問,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己臨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