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了參與的下半部分,主要講的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在六個層面(跑道,項目,責任范圍,目標,宗旨,愿景)用成熟的思考和決策保持對周圍事務的最大限度的掌控,從而完成五個級別(捕捉,明確意義,組織整理,總結回顧,行動)的過渡。寫到這,不由得想要感謝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假如你對周圍的事務在六個層面都有了明確掌握,是不是就可以心無旁騖的行動了呢?當然不,因為行動會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約。
一,情境,就是你所處的場合。如果你此刻在飛機上,你就只能做在飛機上允許做的事情。自我感覺,好好利用情境,對有選擇困難癥的人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特定的情境下,你只能做特定的某些事情。如果我們按照情境對我們要做的事情加以分類整合,我們就會只能在特定的幾項事務中選其一,而不是在一大堆事務中決定我現在要做什么,做選擇本身就是一件相當耗費精力的事情。
這就提到了限制行動的第二個因素,精力。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提倡早睡,因為睡覺是在給身體充精力,易效能提倡在高精力的時候吃掉最丑陋的青蛙,也是這個道理。你不可能在經歷過一場唇槍舌戰的辯論之后再參加一場重要會議。你必須學會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勞逸結合。
第三個影響行動的因素是時間,人的一天只有24個小時,它不會因為你今天安排的事情沒做完就對你產生同情。還有十分鐘就要開會,你如果想要做一些事務,就只能選擇十分鐘之內就能做完的事務,這就要求我們對我們要做的事務有個整體的把控。
不過,即使你把你要做的事情把控的很完美,也偶爾會有突發事件的發生。這就要求我們在完成常規事務(吃飯,洗衣服等對想要達成的目標沒幫助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后,安排具體行動時,應該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用于處理突發事件。
行動進展順利的要素在于,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希望自己能夠達到行云流水的狀態,做好完美的準備工作。只要你確定了你必須要做的行動,就去做好了,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這也是之前所講的回顧。
五個級別,六個層面,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框架,讓你在茫然無措的時候能夠及時回到正軌。總而言之,行動是關鍵,只要你開始做了,你就會發現,比起駐足觀望,行動中的你對自己的事務更有掌控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08.11? ? 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