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
小C在工作中遇到一個非常緊急的問題,向同事求助,同事沒有馬上告訴她方法,反而先指出她的不對,說她不應該那么做,然后絮絮叨叨跟她講了很多。
小C心里默想:“我承認你們說的話沒錯,但對于我當下解決問題有幫助嗎?難道不能先幫助我解決燃眉之急,然后再來跟我溝通我需要改正的地方嗎?”
我們在工作中可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上述的場景只是其中之一,碰上了一個愛說教的同事,可能會耽誤一些解決問題的時間,錯過最佳時機。
面對同事的求助,如果是你,會怎么做呢?
無論是小C還是她的同事,她們只是立場不同。誠然小C的行為并不值得肯定,平時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關鍵時刻,碰到棘手的問題,自己就卡殼了。但是她的同事也忽略了一個現實:此時不是討論誰對誰錯的時候,解決當下緊急的問題才是重點。
面對這種緊急情況,有一種可取的方法是:
先一起解決當下的問題和困難,把工作的危機化解;下一步,討論小C的問題,指出她需要提升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來改善。
這恰好也說明了我們在工作中值得采納和使用的一種方法就是:
目標導向,以結果為衡量標準。
這么做的意義和好處:
1. 迅速找準問題的核心,針對重點問題來解決,化解當下的危機。
誰對誰錯不重要,達成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2. 態度分明,先解決事情,再來溝通人的問題。
面對這樣求助的同事,如果每次都幫她救火,會讓她產生一種依賴和錯覺,以為每次都能夠化險為夷,而忽視了自身的問題。
所以,事后必須當面跟她溝通她的問題,讓她有機會得到提升,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
但如果不是在緊急情況下,而是平時的工作,我們最好應用相反的方法,那就是:
先解決人的問題,再來解決事情。
這有別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對事不對人”。
理由如下:
事情是人做出來的,人不改變,仍然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人變了,則事情就變了;人的問題解決了,事情也就解決了。
在工作中,具體使用哪種方法,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轉換。記住一點,事情是死的,但人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