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人有“沐浴焚香”之說,多在面臨諸如祭祀、臨考等大事前進行,以示鄭重,更甚者還要齋戒或者直接戒食。古人愛香,不若今人,祭祀、禮佛、抄經(jīng)、讀書、宮廷,都有專門的香,用各種香料合制而成香囊、香粉、香膏、香丸不一而足,用香更是有熏、焚、炙、佩等等方式,無論是合香還是用香,都是不傳之秘,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心得,奉之為“香道”。
? ? ? 佛家愛香,以香禮佛,恭敬之余更能寧神靜氣、驅邪辟瘴,現(xiàn)存世靜心之香方,亦多出自佛門。讀書人愛香,有焚香讀書之說,燃上一爐香,能迅速寧靜心神,清明大腦,讀書頗能事半功倍。至于宮廷之香,安神助眠有之,但更多趨于靡靡,且所用香料或已絕跡于世,或千金難求,今人多是望方興嘆。
? ? ? 至于用香,佩者,香囊也,無礙乎母于子女,女子之于情郎,“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時,自是高城望斷,燈火黃昏。佛家用香,多為線香、盤香,余以為禮佛者,唯心,其他皆不不足道,自然無需太多形式上的嘩眾取寵;且線香、盤香燃時較長,符合佛家香火不斷之意。讀書人用香,除了靜氣清神外,還看重香的計時功能,所以亦有用線香、盤香之類,但為顯其高雅,更多是以篆香的方式,篆香,又名印香,放下香印填滿香粉脫模后點燃品香,明清時期的文人學士,對香印的式樣、香粉的配方的追求,可謂到了極致。至于焚香的另一種形式隔火熏香,則多見于官宦人家或者宮廷,做法是,將香炭燒紅后埋于香灰之中,用香箸在香灰上開天窗,然后將云母片放在通氣孔上,再將香材(單香)或香丸(合香)置于云母片上。此法需專人時時留意香炭的燃燒情況,且對香材要求極高,所耗人力、金錢非一般人家可以承受。
? ? ? 自覺一切玩物喪志之道,之于我,都有著莫名的吸引力。初學篆香,無需太多的技巧,唯靜心而已。篆香不難,8歲的女兒都能打出像模像樣的香印;篆香亦難,至今無法打出“壽”字篆,只能打出“福”字篆,嚴格來說跟女兒還處于同一水平。
? ? ? 其實篆香,為的是讀書,當你洗完澡,打上一爐香時,心就靜下來了,可以讀書,是謂滌塵心。打香篆的時候,心要專,手要穩(wěn),不能受外界影響,是謂養(yǎng)靜氣。要靠外物來靜心養(yǎng)氣,終究是落下乘,“每臨大事有靜氣”是目標,也是鞭策。當然,想到“安石不出如蒼生何”的謝安,淝水戰(zhàn)報來時,還堅持要把棋下完再聽,但事后卻手舞足蹈,“不覺屐齒之折”,或許我們該會是心里平衡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