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不要讀余華
夜里1點了,我還沒有睡意。臨睡前終于把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完了,這篇粗俗又荒誕的小說,充滿了悲情和深刻。好像有一種力量在你胸中翻騰,壓抑的讓你喘不過氣來,……我需要深呼吸。
余華的文字有種特殊的魅力,并沒用太多華麗深沉的詞語,有的描寫甚至很白,但一段簡單的文字經過他的排列組合,就成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
而且,余華這種看似直白的描寫,卻也最直擊人心,好像文字里已經包含了孤獨、貧窮、粗陋和荒誕,讓讀書的人有點沉重。反正我看他的書從來沒有輕快的感覺。尤其他在父親和死亡兩方面的描寫。
父親,這個充滿力量和溫暖的形象,在余華的小說中,總是以自私、愚昧、貪婪的無賴面孔出現。《活著》中的富貴,《兄弟》中的劉山峰,《細雨》中的孫廣才,無一不是或曾經是當地鼎鼎有名的流氓無賴, 而且有兩個父親的結局是被余華安排掉進糞坑淹死的。
而《在細雨中呼喊》中的孫廣才簡直就是一個無恥之極的父親,這個既無能又自私的男人在家里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利,他的任何不滿都可以是對家人施暴的理由,家是他發泄的出氣筒;小兒子救人溺水而亡,他先想到的是怎么通過這個事情,改變他貧窮的現狀,家人是他利用和剝削的對象;而到了后來,當他爬上寡婦家的炕,家又成了他不斷索取的地方。
在“我”這個家庭邊緣人的眼里,父親和兒子是敵對和仇視的,一個蠻橫、無恥毫無道德底線,一個敏感、懦弱,心里充滿鄙視卻冷眼觀望。這樣的父子關系充滿沖突和冷漠,沒有一點溫情。
再說關于死亡,《細雨》中一共有幾次對死亡的描寫,分別是弟弟的死、蘇宇的死、祖父的死、父親的死。你會發現他對死亡,十分的冷靜。有些死亡,根本毫無征兆,就那樣直剌剌的帶你來到現場。
“弟弟還沒有崇高到愿意以自己的死去換別人的生。他在那一刻的行為,來自于他對那幾個七、八歲孩子的權威。當死亡襲擊孫光明手下的孩子時,他粗心大意地以為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地去拯救。“
“我的弟弟最后一次從水里掙扎著露出頭來時,睜大雙眼直視耀眼的太陽,持續了好幾秒鐘,直到他被最終淹沒。”
“母親的哭聲在那一刻讓我感到,即便弟弟還活著也將重新死去。”
“父親和哥哥將我弟弟放入墳坑之中,蓋上了泥土。于是弟弟正式結束了和人在一起的歲月?!?/p>
這就是余華筆下的死亡,可以這樣的若無其事,卻那樣的讓你刻骨銘心。只是從這個時間、空間轉入另一個時間、空間。就像書里那條吞噬了弟弟的河, 時間的長河吞沒任何人后,也不會有絲毫改變,它依然一如既往的平靜。
余華的悲劇是直接的、聰明的,這種悲痛不會煽情的讓你熱淚盈眶,卻會讓你痛徹心扉又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