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變。
D018,2017年8月22日? ? ? ? 第四周? ? ? 朱自清 周
一、今日小理論
“虛假同感偏差”:
理論內容: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實驗來源: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LeeRoss進行了兩項簡單而有效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虛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知覺和決策的。
在第一項研究中,被試被要求閱讀關于一起沖突的資料,并得知有兩種對此沖突做出回應的方式。被試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測其他人會選擇哪種方式;
(2)說出自己的選擇是什么;
(3)分別描述選擇這兩種回應方式的人的特征屬性。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被試選擇了兩種回應方式中的哪一種,更多的人認為別人會做出和自己同樣的選擇。這就證明了Ross和同事們的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可是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就是普遍存在人們思維中的虛假同感偏差。
當被試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見者的特征屬性時,Ross又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和與自己有相同選擇的人相比,人們對于和自己有不同選擇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為極端的預測。也就是說,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不一致的人有點兒不正常!這其實也是一種偏見和偏差。
在第二項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們放棄了假想的情境和紙筆的測試,而選擇了巨大的掛在身上的廣告牌做實驗研究。
這次來的被試是一批新的大學生。實驗者問他們是否愿意掛上寫著“來Joe’s飯店吃飯”的廣告牌在校園里閑逛30分鐘。實驗之前,不告訴被試這家飯店飯菜質量如何,以及他們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以此作為這樣做的唯一動機。不過如果被試不愿意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拒絕這樣做。
這項實際的實驗的結果證實了第一項研究的發現。在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中,62%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么做。在那些拒絕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認為別人會同意掛廣告牌。
和上次一樣,人們對于“持不同政見者”的人格同樣十分極端的預測。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可能會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么回事?這有什么不好?假正經!”而那些拒絕掛廣告牌的人會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極”。
顯然,他們的估計以及對別人人格的判斷都不是正確的。這種偏差存在于許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認為有很多人的信念、價值觀與行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們才堅信自己的判斷及行為的正確性。吸煙的女性人普遍認為她身邊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樣吸煙。
啟示:
1.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人,尊重文化多樣性;尊重生物多樣性
2.不要被他人的好心相勸捆綁住,也許他們不是立足于你的需求,而是出發于他們自己的需求
3.“強人所難”也要講究技術,最好給對方提供一個你不想讓他選擇的選項,反而會讓對方卸掉“虛假同感偏差”的心理防備(吃飯以及秋褲,都是通樣的道理)
寓言故事:以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后來孩子被凍死了。
生活案例引入:媽媽喊你穿秋褲。
你愛吃的東西以為別人也愛,甚至受不了別人不愛吃
你如何,便會以為他人也如何,且要求他們必須如何。
二、今日電影
《跳出我天地》2000年戛納電影節上映 豆瓣評分8.7
講述了11歲的礦工之子比利·艾略特沖破重重阻力勇敢追求心中理想的故事
三、今日文章
1、《匆匆》---------節奏起伏
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特點:一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
? ? ? ? ? 二、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
? ? ? ? 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創作背景:《匆匆》寫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運動落潮,知識分子開始向內求,作者24歲。
一部分青年熱愛生活、追求進步, 然而又不無惶惑、苦悶的時代情緒。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 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趕路, 留下匆匆的身影。
手法
一、節奏方面:
(急)在緩急中體現節奏這里的緩急主要是從作者敘述的語調和語速而言的,急則如火山噴發,如飆風急雨、飛星走電,緩則如春風細雨,如山澗小溪。
《匆匆》以一串排比開頭,形成一種急切之勢,表達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惱的心理狀態。
(緩)而第二段說“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以平靜甚至可以說是頹然的語調將第一段的快節奏降了下來,轉入一種自我心理的陳述。
(緩)第三段則延續第二段的抒寫,繼續細致的刻畫筆者所感受到的時光易逝。
(急)第四段則又回到第一段的節奏上,以六個問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慮,向人生發出一種追問。
(緩)而文章結尾一句“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同樣是問句,卻顯得憂傷、淡漠,像一片輕盈的葉了落在讀者的心頭,久久回味。
正是這“急——緩——急——緩——”的變化,使全文有了靈動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緒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鳴。
《匆匆》中的起伏節奏,還鮮明的體現在其一連串遞進的問句之中。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以第六段為例: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小能平的,為什么偏要自自走這一遭啊?’’
每個問句之中都包含著對前一句追問的回答,而在這些回答稍稍安定下來時,作者又設計了下一個追闖,也正是在這……問……答也就是一起一伏之中,作者詮釋了對于生命的理解,對于“匆匆”的體悟。
《匆匆》的風格是一種自敘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語,是很直白,素樸。
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擬人化的描寫就為文章增添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形成內容上的節奏變化。
如第三段中,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氅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作者將太陽擬人化,純粹的傷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與無可奈何,為文章那種憂郁茫然的調予注入了一些鮮活的生命的東西,而這種生命的東殛的消逝又更帶來凄然之傷。
散文語言蘊含節奏美
連貫的排比以它的氣勢給人一種強烈的力量,連綿的反復反問也是一種通過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語句,使語言具有鮮明的節奏感的藝術手段。能產生強大的感染力量。
2、《荷塘月色》——文筆秀麗
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作者29歲。
朱自清,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
整體賞析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
“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系。
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以第二段做氣氛鋪墊,第三段緊承第二段,諸多細節最能看出當時作者的矛盾心情。
第三部分:(第四段開始到結尾前)
這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
藝術特色
畫面感強:1.多感官調度 2.重塑情境
語言樸素親切、凝練、善用修辭(有利有弊)
名家點評:
朱文的譬喻雖多,卻未見如何出色。且以溢美過盛的《荷塘月色》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個譬喻,對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說來,用喻不可謂之不密。細讀之余,當可發現這些譬喻大半浮泛,輕易,陰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3、《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感情真摯
這篇文章記敘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 作者將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融合在風景描寫技巧中,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標志著“五四”散文創作所達到的藝術成就。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23年10月,正值五四運動過后四年,文化領域顯得比較冷落,作者25歲。
兩位作家身為新文化運動的干將,想要借游覽秦淮河滋潤自己干枯的心靈,慰藉自己寂寞的靈魂。但是在游覽的過程中,他們在燈影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上親身感受新舊文化的交鋒,顯得和這個環境很不協調。
兩位作家乘興而來,惆悵而去,深有感觸,便相約寫下這篇散文。
文脈梳理
在開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靜的,從容品味,賞心悅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繪燈光、水色和月光時,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
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著了難解的糾紛”,文章就此出現了一個大轉折。作者的心緒起了變化,由對美景的沉醉轉為落入現實的悵惘。
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現自己“幻滅的情思”中,為讀者造成了一個回味想象的空間。
作品主題
作者本著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于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
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
真情美
這篇文章表白最直露之處在作者對待歌妓的一系列心理活動中表現的比較徹底。他從“覺得不太適宜”到“真窘著再拒絕了”到后面的議論。
作者說: “在歌舫劃來時”他的“憧憬”“變為盼望”;他“固執的盼望著,有如饑渴”。而后面又寫道他在“眾目昭彰的時候”卻感到“道德律的力” 的約束而“有所顧忌”,這正體現他“一面盼望,一面卻感到了兩重的禁制。”
作者把自己矛盾的心情展現得一覽無余的,使讀得看到在人性與“道德律的力”面前作者心靈的真實寫照。
四、今日收獲:
1、“虛假同感偏差”:
讓我想到在網上看到的小故事,一只被好心人挽救的貓頭鷹,為了報答就買之恩,每天會抓一只老鼠給他的恩人,在貓頭鷹看來,這是最好的東西,他的恩人一定會喜歡。
就聯想到,人類,特別是做父母的,總認為自己覺得好的東西,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其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并不是和父母的想法和喜好一致。
2、朱自清的文章,我最喜歡的是《匆匆》這一篇,首先對時間的流逝描寫的特別好,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的時間的流逝。
時間的流逝對小事、大事都是一樣公平的,但是我寫的時候,很難會把思緒及目光放在這樣的小事上,朱自清先生卻寫的很落地,在讀的時候,會有很強的畫面感,感同身受。
類比也是十分貼切:讀到“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一段時,忽然就想到了自己,算了一下自己已經走過來一萬七千天了,回過頭看自己走過的路,一下很恍惚。真的是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時間會匆匆的走,也會匆匆的來,這是誰也控制不了的,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過好每一分鐘。
3、《荷塘月色》是小的時候課本上學過的文章,從新再看的時候,才真正的體會到了作者的情緒在借景抒情,這種寫作方法,值得借鑒,我們通常只是單純的描述景色帶給自己美感的情緒,很少將時代的、個人的,更多的思想情緒,通過描述景色的時候抒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