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天,這是在流利說上學英語的連續記錄,所謂連續,就是自打開始,中途就沒間斷。
自打大二那年僥幸考過六級,十幾年過去了,英語基本荒廢,能讀不能說,能寫不能聽。期間也有幾次想好好學習一下英語,自學教材,去課外機構,最終都無果而中。
4個月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一位新同事給外資老板匯報工作,以前公司慣例,都是翻譯同傳,但那次同事卻意外直接英文匯報,具體匯報內容早沒了印象,但同事那份從容,自信的英語交談的形象卻印象深刻,引發內心很大的觸動。
于是,當下就決定撿起英語,又是偶然朋友圈見人曬圖流利說,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試著用了一下,開始是連續一周的嘗試,感覺不錯,后來換成21天,也沒問題,再之后半年,覺得一點難度都沒有,就換成了挑戰連續一年的課程。目前4個月過去了,每天至少半小時的英語學習,真的已經成為了習慣。
究其原因,除了軟件的本身原因,還有一個特別的心得,就是在做出決定啟動英語學習的行動前,我預設了自己要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通常意義上目標,例如,我要背下多少多少單詞,我要考過雅思,托福,托業幾級,我要看完多少多少英文書籍,這次,我是看到了一個場景,一個自己在與他人侃侃而談的場景,在這個場景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自信、從容、意氣風發。我很確定,自己喜歡那個樣子的自己。此后,每次想“偷懶”的時候,一想到這個樣子的自己,瞬間,會產生莫大的動力,克服任何“困難”,也會把每天的半小時學習進行完。
后來,教練課上學到了邏輯層級,才知道了這件事情的內在邏輯。當你在身份層面,即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件事情上想的很清楚后,在具體行動層面,動力會源源不斷的支撐到你,直至你真的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所以,如果你想學習一門知識,或者精通一種技能,或者想完成一項挑戰,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真的學會,真的精通,真的挑戰成功后自己的樣子,感受下自己那個時候的內心感受,然后牢記住,之后,再去行動,看看會有怎樣的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