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以為,寫作是技巧,更是天賦。
大學時,有個小伙伴,散文寫得極美,被老師當范文讀了又讀。
我羨慕地去問她:“你都讀什么書?”
她說:“一直讀教科書啊,大學才開始讀課外書。”
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我10歲開始讀《復活》,11歲用一個暑假讀完了老爸攢了10年的《山東文學》,為啥還是寫不出好文章來?
一個信念從此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寫作,需要天賦。我沒這個才華。
我為此自卑了很多年。
研究生讀中文,雖然我非常喜歡文學,但還是選了語言學。
工作后,以寫字謀生,我也從來不敢在業余寫文,從來不敢投稿。
因為我害怕出丑,我覺得自己寫不出好的東西。
文學,我只能放在心里暗戀。表面上卻裝作毫不在意。
直到我遇到《成為作家》。
讀完后,我如遭雷擊。
神啊,為什么不讓我早點看到這本書?
它瞬間擊碎了我多年的執念,用誠實的探討和真實的案例告訴我:
寫作,首先是個心理問題,是個認知問題。只要你建立了對寫作的正確認知,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
2
作者說,從我們開始讀書,我們就沉溺在了別人的寫作里,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這是很悲哀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的經歷和你恰好相同,沒有人的結論和你一模一樣。你有獨特的經驗,只要你分享出來,就是最好的原創作品。
什么是寫作?寫作的本質,是從自己的角度,寫出我們看世界得到的點滴體會。我們對世界充滿深情,所以壓抑不住地想要表達。這種表達讓別人產生了共鳴,我們就是成功的寫作者。
所以關于寫作,我們第一個需要牢牢建立的認知是:寫作,從原創開始,堅守自己的格調,拒絕模仿陷阱。
這和我們的固有觀念背道而馳。
我們來簡書混,難道不要先抄彭小六、剽悍一只貓等大神?
我們寫公號,難道不要先抄咪蒙?
老師不是這么教的呀。老師說了,先找個最適合自己模仿的人,然后瘋狂地去抄他,小抄抄文字,大抄抄邏輯,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會抄不會抄。
但很遺憾,《成為作家》說服了我。
模仿是沒有前途的。彭小六隨便寫一篇《在北京的1天,我學到了這幾點》,閱讀量近萬,小紅心兩三百顆。好友跟著寫,我在北京看到了什么,閱讀量和小紅心都很慘淡。
模仿會妨礙我們發現自己真正的格調。簡書的雞湯干貨文,讓幾個寫手封神。我剛來的時候,一直跟著模仿,每天耗費很多時間,兩三天才熬好一鍋雞湯,但收益慘淡。在滿屏雞湯中,我的雞湯變得冰涼,有沒有人看全憑運氣。
后來,感謝心理版主編lekli,他請了簽約作者金芽兒來給大家作分享。金芽兒有一句話驚醒了我:要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我才開始想,我的方向在哪里?
我做過大學老師,做過省部領導的文字秘書,洞察和分析能力,才是我的核心優勢。我擅長解析作品,可以快速發現一本書、一個人最精華最本質的內在,這是我唯一能貢獻給世界、貢獻給讀者的價值。
于是我開始寫《紅樓心理》系列,才慢慢有了自己的讀者。
3
寫作,像任何其他職業一樣,會遇到挫折。
遲遲寫不出第一個字,第一篇文章。
突然寫出了一篇爆款,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大家喜歡,然后再寫大家又不喜歡了。
寫著寫著,沒的寫了。
寫出了開頭,但無論如何寫不下去。
我們困惑不解,于是把這種種現象歸結于:靈感。
靈感這個東東,來無影去無蹤,是背鍋的好材料。
作者旗幟鮮明地告訴我們,寫作中的四種困難,本質都是微妙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害羞讓我們不敢開始,害怕不能重復成功的焦慮讓我們不敢放手去開啟新領域,追求完美的個性,讓我們斷更。
所以關于寫作,我們第二個需要牢牢建立的認知是:用強烈的寫作愿望,去克服我們有可能經歷的羞辱感,堅持寫下去。
羞辱感是一種微妙奇特的心理感受。我們都害怕它。
我們喜歡,考試前說我都沒復習唉,結果考得很好。我們害怕,人人知道我在通宵K書,結果不及格。
“這個人真可伶,這么努力還這么差”,比“這個人很差,是因為他不夠努力”更可怕。
但克服羞辱感,人才會進步。
我們都知道,斯蒂芬金在成為名作家之前,不停地被拒稿,在洗衣房賺1美元的時薪,但堅持寫作。太太從垃圾箱翻出他的棄稿,才有了他的成名作《魔女嘉莉》。
我們都知道,李安在拍出《臥虎藏龍》之前,6年沒有工作,在家里做飯、帶孩子。妻子鼓勵他,堅持電影愿望,才有了今天的世界名導。
我們都知道,JK羅琳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連續投了12家出版社,全都被拒絕了,后來終于出版時,首印只有500冊,但羅琳堅持,才有了今天的全世界哈利波特熱潮。
這些勵志故事,我們都知道,但輪到自己,還是很難受。
但是沒關系,讓我們覺察,克服,勇敢地寫下去。
4
寫作人最大的困境是,沒有素材。
我們為了獲得豐富的激發,大量閱讀各種故事,大量接觸各色人等,為我們的作品注入源頭活水。
為了討好讀者,我們通常這樣開始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同事……
我有一個朋友……
我有一個實習生……
但作者告訴我們,素材是無處不在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有發現的眼睛。平淡乏味的日常生活里,也有取之不盡的素材。隨心所欲的白日夢里,更是隱藏著偉大作品的線索。關鍵是,你要像孩子一樣好奇,像老人一樣睿智。
所以關于寫作,我們第三個需要牢牢建立的認知是:用孩童一樣的新奇和敏感,滋養我們的無意識。用成熟、溫和、公正的睿智建立我們的意識。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一個作家的核心氣質。
一個好故事是怎么寫出來的,無意識和意識各司其職。
無意識負責感受和創造。讓自己退回到5歲孩子的狀態,睜大眼睛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新奇。每天早上起床,在不是很清醒的時候,隨心所欲地寫下你想寫的任何東西。
意識負責審查和批評。文章寫好后,放一段時間再去客觀地審視,發現自己的天才和欠缺之處,不斷修改臻于完善。
我問過很多作家,“你作品中人物的命運是你決定的么?”
他們常常會說:“一開始是,后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命運。”
這就是寫作的迷人之處,你將創造一個自有規律的世界。
這是一個造夢空間,你的素材、想象力和理智,共同構成了世界的規律。
5
當然《成為作家》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具體的方法。比如:
早起1個小時開始寫作。
沒有寫完一部作品的時候,不講給別人聽。
作家讀書,要讀兩遍,帶著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
這些方法都可以嘗試,但不是唯一的技巧。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重新建立了對寫作的認知,燃起了寫作的希望。
愿我們,在寫作的道路上,心靈如繁花綻放,為世界帶來各種獨一無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