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詩與琴韻

蘇軾,字東坡,北宋人,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不僅精通詩文、書法、繪畫,對音樂是極有感悟,對古琴音樂也是頗有研究,寫下了一些關于古琴的琴詩,而直接以古琴為名的便是這一首——《琴詩》。

琴詩(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這是一首哲理詩,其中包含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哲學思考,文章用古琴舉例子,單有琴,沒有聲音;單有手,也不會有音樂。琴和手不可或缺。

文字淺顯易懂,內涵由深入淺,讓人回味無窮。

但另一方面,我們讀書、學習也要講究由淺入深,觸類旁通,一件事物便可治天下事物。

這首詩里也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相關的古琴文化深遠雋永。


01? “琴人合一”

《琴詩》主要是通過對古琴彈奏進行說理。只有好琴,若無妙指,就不能發出琴聲。若只有妙指,卻無古琴,那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亦無聲音。

說明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而且只有建立了一定的聯系,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體現事物真實的價值。此為這首詩的哲理。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彈奏的古琴的必備要素,一為材質上乘的古琴,二為彈奏古琴的人。并且其中缺一不可,離開其中任何一樣,琴聲都是不會存在的。

正如宋人朱長文曾說過,古琴有四美:一美是好的材質;二美是能工巧匠善于斫琴,鶴山鳳尾、龍池雁足配得好;三美是妙指,是指法好;四美是“心正”,即心平氣和。此四美兼備方為琴美。從古琴本身的制作,彈琴者的技藝和心中乾坤都做了一些要求。

究其蘇軾所要求的琴美,應該不僅限于古琴本身和指法,其中還包含著對彈琴的境界的要求:

第一層的境界,彈奏者與古琴的關系很簡單,就是簡單的彈與被彈的關系。彈奏者能夠流利地、順暢地彈奏出樂曲,講究一定的指法,能夠展示一些與眾不同的彈琴技藝,比如抹琴、挑琴的時候,輕彈卻有力,聲音清透而不浮躁,彈奏者能夠較好地駕馭古琴。這樣的彈奏者也可稱作樂匠;

第二層的境界,彈奏者與古琴的關系會更進一步,彈奏者能借由古琴抒發情志,能夠較好地通過琴音表達自己情緒,但也僅限于此。此彈奏者可以稱作樂師。

琴境

第三境界才是真真的境界,這個時候,古琴不是任何人可彈奏,琴音也不是任何人都能達到的美的境界。這也應該符合蘇軾內在的要求,對“琴人合一”的要求。正如武功中的“人劍合一”、書法中的“人筆合一”、以及天道中的“天人合一”一樣,要求琴和人渾然一體,渾然天成。這樣的彈奏者改稱為琴者。

理想的境界應該是,古琴接納彈琴者,彈琴者有著合乎古琴的品性。人會選擇古琴,同理,古琴也會選擇彈奏它的人。

當兩者真正相契合的時候,才會達到真正的“琴人合一”的境界。這時,彈奏者忘了周邊一切,而進入了另一個空間,只有琴和自己,最終達到物我兩忘,最終連自己和琴都沒有了。


02? 從“合”到“和”

“合”更多的是形容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是比較單純的一加一,或者進一步是一種合作、配合,或者是一種互相理解,結成友誼,進而成為一種合而為一。最能闡釋“合”的還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一方面強調天地人的相合,另一方面,重視的是天地人合一之后能夠達到的目的,那就是摒除開外界的欲望誘惑,而自覺地進入道德倫理的秩序,從而達到人倫上的“天人合一”。

禪宗的“天人合一”真正的境界是順其自然,天道如此。

道家的“天人合一”更強調人性束縛的解放,回歸最初始的生命狀態,重新復歸于自然,萬物與我為一。

無論是哪家的觀點,都強調“合”是一種相適應,最終才進入“一”。

而“和”更近于一種混沌的狀態。“和”不僅表示一種中和的混沌狀態,更表現出了一種折中的“平和”,進而是一種超出于物的境界。且來分析古琴文化中的“和”。


03? 古琴的“和”

“琴人合一”也不是容易達到的,對彈奏者的要求很高。同時,要彈出真正讓人“三月不識肉味”的音樂,“合”只是第一步,進而進入中國傳統古琴文化中的“和”。

001? 古琴其器之“和”

古琴本身就包含“和”。古琴桐木絲弦而制,彈奏方法是由手指抹、挑、勾、踢等等,如此材質和彈奏之法便讓它的琴聲有一種回歸自然的平實味道。雖單調乏味,但細聽來,卻是淳樸自然,繞梁三日不消。

清代祝鳳喈在《與古齋琴譜補義·按譜鼓曲奧義》中寫道:“琴曲音節疏、淡、平、靜,不類凡樂絲聲易于說耳,非熟聆日久,心領神會者,何能知其旨趣。……初覺索然,漸若平庸,久乃心得,趣味無窮。……迨乎精通奧妙,從欲適宜,匪獨心手相應,境至弦指相忘,聲暉相化,縹漂渺渺,不啻登仙然也。”

他彈奏和欣賞的角度說明了古琴藝術的審美特點,如果只是想要感官上的刺激,喜極或者悲極,給人心上的極大震顫,最終卻不能持久,心緒的波動太大,會中傷情志,反而那些平淡、素凈、古樸的樂音,最初覺得索然無味,漸漸好似平庸無能,久之,心中卻是味道無窮,越品越有味道,意味深長,最后進入“和”的境界,適宜、平和,琴弦妙指相忘于琴聲之中,飄飄渺渺,進入了登仙化羽的境界。這是一種“諧和”。

002? 古琴其境之“和”

什么是琴境呢?

白居易的《清夜琴興》說得很清楚:“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響余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這可以說是對于琴境的一個最好的描寫。環境需是寂靜的,心境需是平和的,琴才發出最原始的召喚之音。

明朝以后,古琴的演奏要求更復雜。彈琴的準備分三點:

一是天時,需擇天朗氣清,中和之氣時;

二是地利,需占據室齋、層樓、林石、山巔、水涯處;

三為人和,不僅需要正衣冠,盥手、焚香,從容坐定,更要心態平和。

符合天時地利人和,才是鼓琴之時。此三“和”,琴“和”開始。這是一種“祥和”。

古琴

003? 古琴其道之“和”

古琴其道分為“琴禁”思想和“琴心”思想。

首先來看“琴禁”思想。作為八音之首的古琴,在教化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桓譚的《新論·琴道》便有記載:“八音廣博,琴德最優。”

“琴禁”思想是儒家對君子進一步的要求。比如《新論·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又見《白虎通》:“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又比如蔡邕《琴操》云曰:“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泛起天真。”

由此可見,儒家雖肯定音樂的表情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音樂尤其是古琴要講求適度性,不允許情感的自由抒發。這也就束縛了音樂,束縛了人性。

“琴心”思想是由李贄提出的。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以自然之聲為美”。

李贄主張音樂是鳴心中之音,發個性之情,有格調的音樂是自由抒情而個性的,是以表達內容需要為準的。“琴心”思想若是走到極點,追求一種喜極悲極,有傷情志。

在“琴禁”思想和“琴心”思想之中也得選擇“和”,折中而選,是“中和”。


04? “和”的終極之意

001? 平和

“平和”,不僅儒家有“和”,關于“和”的思想要追述到先秦時期。最初是“和同之辨”的音樂審美觀。

根據《國語·鄭語》記載,周末時期,周太史伯強調的是把“以他平他謂和”運用到音樂審美實踐中去。也就是指將不同音高的樂音,按一定規律配合協調,而產生優美的音樂。

之后的比如單穆公等人,提出“聲和-心和-人和-政和的思想。

孔子的音樂審美觀也是“和”,是基于“過”與“不及”之間的中間狀態,即“允執其中”,這是一種平衡狀態,即適度、節制的中正平和。


古琴

002? 超脫之“和”

老子的“和”,推崇的是自然無為的“無聲之道,也就是大音希聲。

嵇康提倡的是一種平和之聲,以琴自身的體勢來看,它是自然之物,帶有平和的特性,而人也應該有一種“平和精神去奏琴,去追求一種自然超脫的境界。

如果說儒家還在局限于一心求“和”,那嵇康心中已經沒有“和”了,乃至一切都空寂了,什么都沒有。就像武林高手一樣,心中無劍才是最高境界,無招勝有招。

世間百態,行走于世,切莫汲汲于富貴,汲汲于功利,此皆為過往云煙。

古琴的境界由“合”到“和”,最后走向超脫。人生亦如此,如果不曾理解,請將妙指放于綠綺之上,聽蘇軾吟道:“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參考文獻:

[1]與古齋琴譜補義·按譜鼓曲奧義

[2]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隋唐五代卷下)

[3]琴道與美學

[4]中國音樂美學史

[5]中國音樂文化大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