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從學生時代開始,總有人要求你把本該寫給自己看,比如日記,檢討書,寫給他們看。小學時的日記本,上面全是語文老師劃的紅線和批語;長大了,如果你不幸有了一份中國特色的工作,多半也逃不過個人總結,XX年計劃之類的撈什子。
這些要求的本意也許不壞,人是需要自省來保持清醒,而且寫文章的確對提升思維能力有幫助,但若時被要求,再加上知道寫完后誰會看(一般還是領導),就提不起興趣,硬著頭皮寫了,也是言不由衷。時間一長,想到寫文章就頭疼,這項自我完善的能力就這么廢了。
而且工作總結只總結工作,不總結生活,沒人會在交給領導的總結里寫上今年生了幾個孩子,賭博輸了多少,體重失去控制,這些本來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時間一長,自己都覺得工作就是生活,工作就是人生。
有人說,我自己想想不就得了,為什么要寫出來?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想的清楚不如寫的清楚,寫不出來就意味著沒想透徹,不然為什么光看例題的學生得不了高分呢?第二,人都在變,以一種自己也不知道的節奏不停變化,5年后的自己一定和現在不一樣。不信?想想5年前的自己吧。如果你不把你現在的想法記錄下來,以后的自己不知道這條彎路我其實走過,就能做出輪回的蠢事。
又有人說,自從高考我就沒寫過文章了,工作總結也是抄來的,個人總結怎么寫?下面我們就來說說。
以我為例,過去的三年,我做過很多事,如果我用一句話概括給別人聽,就是我在讀碩士研究生。你一聽,明白了,哦,他是個今年畢業的學生。可是我能拿這句話說給我自己聽嗎?我告訴我自己,過去的三年里你是個學生,話還沒說完,我可能就會被自己打斷,騙誰呢?我還不知道你干了什么?我只能臉一紅,接著說實話。
打這個比方,是為了說明跟自己說的話,和跟別人說的話是不一樣的,我們為了讓別人聽懂,在說話的時候采取了一套公用標準,但這套公用標準在自己身上可不起作用,等于是廢話。我要告訴自己不是我得到了什么證書,多少票子,而是我得到了什么經驗,多少教訓。
從一個特定角度出發,很容易寫出自己的生活。比如一件你最后悔的事情——沒什么事情后悔?那恭喜你,你可以寫寫自己從不后悔的經驗。或者以你印象深刻的一天為例,想想自己每天不同時間里都在用什么方式活得快樂。一件新產品?一個酷網站?一名新朋友?讓你快樂的事情總能記得一些。接著就可以總結一下,這樣的快樂是不是健康并且可持續?要為未來的快樂做好鋪墊啊。
這樣你就很容易寫下去:讓自己焦慮的一件事,無奈的一件事,你面對的只有你一個人,盡可以真實的還原感受,等你寫完給你強烈感受幾件事,通讀一遍,你也許已經發現了一個隱藏其中的真實自我。也許比你想象中的形象高大,也許沒有,但像看到別人的特點一樣發現自己的特點,絕對是一件會讓你上癮的事情。到時候你就不會再抱怨無法下筆,而是該發愁如何讓自己停下來了。
寫完了沒處放?不想讓別人看見,或者自己都不想在看?盡可以就地刪除或撕碎,寫作的感受已由你收走,手稿若非一字千金,對你來說意義也不大,也許以后你有了整理的習慣,再將其留下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