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欠后來的電影票,在電影上映三天后我還給了她。
我們一起去看了關于后來的故事。
大多數人在影評和劇透時評價主演的三觀,評價導演的故事,收到很多人的消息,只說平平,不算什么太好看的。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被田壯壯老師的最后那封信讀的泣不成聲。電影結束,已是凌晨,我向著家的方向邊走也邊停不下來的淚流。
網上看到關于劉若英演唱會大合唱《后來》,哭到泣不成聲,我總覺得或喜或悲能夠讓人那么心傷,大概是真的太觸動了。電影里的小曉大概就是很本真的她吧。
為什么年少時,一定要讓心愛的人受傷。
為什么男主角在最后都娶了一個沒有名字的姑娘,這樣才讓他們的故事更透徹嘛。熱戀時期的兩個人總是選擇奮不顧身,在那段奮不顧身的歲月里,記憶總是最值得珍藏。
見清對小曉說:幸運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在北京城里的蝸居生活,我們好像都有過,一心只想成功的想法,我們也都有過,可是最后兩個人再一次遇見,時間過去了那些年,世界也早已只剩下黑白。
因為見清說:如果我們分開,那我們的世界就再也不會有顏色。
大概看多電影的緣故,開始的那一刻就知道,愛的轟轟烈烈的男女主角,到最后總是不會在一起,那一幕看完,我只記得告訴身邊的那個人:珍惜。
我坐在家里,看著太多文字記錄的電影故事,好像腦海里回放了一遍,為什么相愛的人到最后總是會忘記在一起的初衷,小曉雖然一心想嫁北京人,到最后決定和見清在一起時大概就只想擁有幸福了,太多外在的東西好像都不在意了,可是他一心只想給她一個家,一心只想能夠好好的立足在北京那個不允許有半點倒下的地方。真正等到擁有了大房子,好車子,好像一切都變了味。
事實總是喜歡驗證真理,兩個人在一起,男孩子好像只會聽見女孩子想要什么樣的家,想要哪個款式的車,想要去哪個地方旅游。而不是我給你一個家,帶你去旅行。這樣的語氣好像不是期許,而是成全。
前幾日和朋友聊起什么樣的女孩子是現實的,他的回答好像沒有正面的回答我,他說,男孩子一定要有能力去給自己心愛的女孩子最好的生活,他還說如果現在出現一個女生陪著他走過最煎熬的歲月,那他會一輩子對她好。這句話,電影里好像也出現了。
見清和小曉相識在火車上,兩個人相愛時都是彼此最低谷的時期,到最后分開時,卻變成了兩個人為生活最努力的時候。為什么總要經歷過分開之后才領悟到珍貴。
美好的愛情大都相似,而不幸的愛情最后都成了故事。
年歲漸長的歲月里,好像再也學不會青春時期那樣的矯情。那些錯過了就是一輩子的愛情,終究慘淡收尾,而彼時的我,只記得珍惜眼前。
最后的結尾終究抵不過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青春的記憶就像是沒有24小時的來回,轉一轉時間還在只留下記憶,什么都沒變,只是彼此已是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