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寒假已經有些日子了。對于師生而言,一年里極熱之暑假與極冷之寒假,相對于“行萬里路”,遠不如呆在家里靜靜地“讀萬卷書”。一個假期,讀書萬卷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實際意義,倘若能真正讀懂一本書,有所感悟,那就可以說“這個假期沒有白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古往今來,好多先哲智者,都在探討讀書如何才能有收獲的方法。朱子的“心到、眼到、口到”是強調讀書時要調動起全部的感觀,全身心的投入。我非常理解朱子把“心到”放在第一位的意義,如果沒有“心到”,“眼到”“口到”也不過是浮皮潦草,浪費時間。其實,這里我更推崇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幾句話,他本來是想表達他收集整理蘭亭詩集的目的,但卻給我們提示了很好的讀書要旨,那就是“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要“若合一契”,要“臨文嗟悼”,要“喻之于懷”。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任何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都是傾注了作者的心血而寫成的,字里行間跳動著作者生命的脈搏。即使是作者無聊狀態下的碼字游戲,也是一種心態的反映。我以為讀書的關鍵真的不在于找出“神”在哪、“形”如何,而在于先“還原”,再“超越”。還原作者在什么情境下寫作,為什么要寫,就是要先走進去,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興感所由,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撫慰亦或是沖突,喜怒哀樂,心領神會,喻之于懷,與之共鳴,讀之趣油然而生。而超越就是要改掉跪著讀書的心態,心懷尊敬,但絕不隱沒自我;虛懷若谷,也要平等交流。待到掩卷而思,游目騁懷,由其人其字其時其地其趣其情,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身心處境,自然會得出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
圖片發自簡書App
王羲之認為后人讀自己的書也會與他讀昔人之書“其致一也”。讀書賞玩的就是這個“致”,讀出了這個“致”,書的作者才不會有“對牛彈琴”的悲哀,而讀者也才有了一個高尚智慧的向導。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