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派創派祖師,天下五絕之首的“中神通” 王重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座系為紀念道教中全真教創始人王喆在此傳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廟觀也是赫赫有名。延慶觀坐落于包公湖東北部,是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宮觀之一。號稱中原第一道觀,與北京的白云觀、四川的常道觀并稱為中國的三大名觀,據傳說是丘處機得道升天的地方。建于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原名重陽觀。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名延慶觀。現在僅存玉皇閣部分。玉皇閣高13米,坐北朝南,采用仿木結構,均用磚砌成。外觀下閣上亭,造型奇特,是一座集蒙古包與樓巧妙結合,具有元代風格的建筑。近年來,新修建有東西道房、三清殿等,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具記載延慶觀主體建筑玉皇閣,坐北朝南,通高18.25米,用青磚和琉璃瓦件構成,結構嚴謹,富于變化,共為3層,下層為方形,4坡頂,室內下方上圓,4角砌出密集斗拱,頂似蒙古包,中層呈棱狀,8面壁體上附加相互連接的8座懸山式建筑山面。上層為8角閣室,南北各辟1門,玉皇閣是一座漢蒙文化巧妙結合的、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無梁閣,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它在中國道教史、建筑史、藝術史、民族關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的存在也使開封地區自宋朝以來的古建筑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1984年進行修繕,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院內建筑呈三路分布格局,中路為二進院落,從南至北依次為穿心殿、玉皇閣、三清殿;左路有六十甲子殿等;右路是重陽殿。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筑上保留了宋元時期漢文化同蒙古文化融合的顯著特征。
其中有“三絕”屬獨有奇觀:
一是玉皇大帝:古代中國神話故事中天庭的領袖,漢白玉身體尤為大氣,凸顯了古代人們對神人的敬畏及傳統的認識。
二是蒙古騎獅武士:蒙古武士頭戴尖頂卷邊氈帽,腳穿筒靴,身穿皮毛衣服,紋路清晰,充分體現了漢蒙文化的結合。
三是玄武大帝銅像: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造,高1.96米,重一噸。真武即玄武,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所信奉。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玄武為真武。
筆者對當地旅游部門的采訪中得到,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處機遺命,重修重陽觀,歷時近三十年,元帝賜名“大朝元萬壽宮”。
明初,延慶觀一度為“寶泉局鑄錢之所”,后移至蔡河灣,而齋堂則徹底荒廢。明洪武六年(1373年)恢復為道觀,改名延慶觀,設“遵紀司”。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延慶觀被黃河水淹沒。
清康熙七年(1668年),縣人趙足行等倡導信善者捐資重修延慶觀,此次是延慶觀被淹后的第一次修復。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延慶觀再次被淹。水退后,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再度重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十四年(1908年),通過兩次修葺,使道觀稍具規模。
1957年,開封市人民委員會撥款開始維修玉皇閣。
1985年,國家文物局撥款修葺玉皇閣、重建穿心殿。
此次修葺,使玉皇閣的面貌大為改觀,基本恢復了原來的狀況,清理出了已經埋于地下750多年的玉皇閣基座。
2008年11月21日,開始正式實施了玉皇閣整體頂升工程,閣體整體提高3.1米,解決了閣體受地下水侵蝕等問題。
2011年,市政府提出建設延慶觀文化景區,規劃面積為75畝至多,至此,規模宏大、殿宇輝煌,壯麗甲四方的重陽宮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我們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開封政府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對古文物,古建筑的保護,修復力度會更大,我相信明天的開封會更好。
沒來開封之前我一直以為這里很破舊,沒什么可以看的,但是在這里我更加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及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們的熱情,與那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