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翻看《老殘游記》,不想竟被吸引住了。
該書說的是一個江湖郎中鐵補殘云游四方的故事,從地上游至地府,一路記載了老殘同志的所見、所聞、所思。該書長于描寫,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個地方。一是寫小玉說書,細節描寫活靈活現,通過層層烘托的手法,引人入勝。二是對趵突泉、泰山的描述,猶如親臨其境,讓人有種特別想去當地游歷的沖動。三是對心理的描寫,特別是寫逸云傾慕三爺那段,把小女生陷入戀愛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四是書中講的3個新女性形象讓人印象深刻。2個具有林下之風的奇女子玙姑和逸云,均是出世得大道者,猶如云中仙子。即便稍遜一個層次的環翠,也能從接觸的“體面人”分析出人生百態,不能不叫人佩服。
該書名為游記,確實恰如其分。老殘同志生性豁達,又關心疾苦,所以興之所至,筆則隨至,以至于整本書我感覺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魯迅先生將其稱為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教科書上說它敢于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揭露了清官的昏庸比貪官更甚。這么說當然沒錯,但我總覺得書中對清官、酷吏和不諳世故讀書人的危害揭露太過直接,讓人看著不過癮。倒是書中只露過一次面的白太守,既有能力,又對官場的人情世故洞徹通透,令人印象深刻。
結合作者劉鶚的經歷來看,我認為這本書是因他仕途不順,借以抒懷寄志更準確些。正是由于作者仕途不順,他創造出老殘這么一個游離于官場之外,而又能對官場有所影響的理想人物。又由老殘的所見所聞,描繪出理想的官員應該是什么樣子。劉鶚在自序中也說了:“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這本書正是抒發了他對人生、家國、社會、宗教的種種感觸和情懷。
說老殘是理想人物,是因為現實中這種人物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老殘的一席話,張宮保想納為幕僚,各級官員對他大開方便之門。我覺得,敢說和會做之間差了好遠,僅僅是因為會說、善說就一路暢通,好像還差了點什么。書中對老殘前半生的經歷沒有說明,他的名聲從何而來,各方官員為何對他尊崇有加,我們不得而知。有句俗話說,光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不能因為他的后半生如此風光,就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要知道,官場有官場的規則,說白了,當官也是一種技術活。沒有一定的行政訓練,直接走上官場,那是要鬧笑話的。光緒見過康有為一次,就覺得此人不可當大官,只給了一個象征性的官位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幕僚之所以為幕僚,是居于輔助地位的,而不可能反客為主。即便能發揮作用,那也是狐假虎威罷了,何況,老殘同志還辭去幕僚不做呢。
理想的官員,我推崇書中的白太守。有能力、懂官場。做官,首先要懂官場,這樣才能長遠,才能發揮自身的抱負和能力。只有理想而不顧官場規則,是不可能做大事的。其次,我覺得作者所反對官僚習氣的反面,也應該是他心目中理想官員的范本。有這么幾點,一是有德。做官先做人,為官先修德。否則就如書中所說:“無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緊,正壞在有才的要做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二是清廉且通世故。這二者是放在一起的,否則只知清廉不通世故,就如書中的剛弼,成為酷吏了。三是通世情,曉情勢。當官得愛民,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當官不能抱著書本吃飯,不能固守老經驗,得順應形勢發展,根據情況的變化作出決策,否則正如書中所說:“只因但會讀書,不諳世故,舉手動足便錯。孟子所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豈但河工為然?天下大事,壞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壞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書中有幾處描寫確實很妙,抄錄以記之: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
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