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講我們認識世界,最終是腦袋里顯現出來的,我腦袋中顯現出來的東西是什么,我要回到那個地方去,回到現象在意識中的對象上去,那么這個對象是什么?
對象有可能存在,有可能不存在。因為你看未來的母親,存在嗎?
這個意識上可以顯現出來,但是它事實上現實還不存在,但是不管怎么認識,他認為到最終都是在意識當中去認識的。
所以他把認識現象,外部的東西不管了,我只管我腦袋里顯現什么東西。
一旦哲學通過直覺描述了意識到的現象,那就能描述意識活動的結構,以及同這種意識活動相應的意識對象的本質結構,從而獲得絕對的真理,成為真正的嚴格科學的哲學。
你看現象學當中講,有一個人,人有一個大腦,大腦里面有一個東西顯現著,就是通過大腦來描述一個對象,這個對象有意識活動的結構,以及同這種意識活動結構相應的意識對象的本質結構,就是要把我這個結構描繪出來,我也要把這個結構對應的對象的結構描繪出來。
那么這種純粹描繪要注意什么問題?作為嚴格科學哲學的現象學,其研究對象是純粹意識,既不依賴于個別人的經驗,又寓于人之中的必然的客觀的意識結構,以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意識對象的本質結構。
這句話是說如果自然科學的話,我個人描繪的話,是以我個人的經驗為基礎去描繪的。
那么他認為作為嚴格科學去描繪什么呢?
我去描繪,但是實際上是沒有個人經驗在里面的,就是把我個人的因素全部排掉了,就是一種純粹意識,是一種純粹意識來描繪那個對象,這種純粹意識和我個人已經沒有關系了。
雖然這種意識在我頭腦里運作著,這個運作完了以后,和我個人沒有關系了。我把那個對象整個描繪出來了,把他描繪完了以后又同我個人沒關系,這個叫純粹意識的描繪。
這個很難理解,之所以很難理解,是因為做不到。
就好像你能認識這個世界,要用頭腦去認識,但是這個頭腦不是你的頭腦,就好像有一個上帝的頭腦去研究對象,用上帝的眼光把這些東西都描繪出來,結果呢,任何人描繪這個東西看到這個東西都是一樣的,他所謂的客觀,你對世界認識完了以后,對普遍的人不僅僅是我個人,所有人共同的東西都是這個東西。
這個東西是我用純粹意識描繪的,這個純粹意識和我個人經驗已經沒有了,我就好像變成了一個抽象人一樣,用這樣一個思路來描繪,這樣一來,你說客觀吧。
在觀察的時候你把你所有個人的經驗的,都掏空了,用一種非常純粹的意識去描繪對象,這個實際上是理想化的,很難做到的。
為什么不客觀?
是因為你用你的知識儲備以后再去觀察造成的,就好像這個小孩是你生的,你就越看這個小孩你就越喜歡,為什么,因為你生的。
你把你個人的情感全都投進去了,現在要怎么做呢?
把你身上那個投入那個感覺全部去掉,然后你去看那個小孩,那肯定客觀呀,把我個人所有的感情的要素,經驗的要素,知識的要素全都拋掉了,然后以純粹意識去注意這個對象,然后這個純粹意識就是不依賴于個別人的經驗。個人經驗掏空了沒了,但是大腦還存在著,你沒大腦的話,純粹意識也沒了,就是大腦你還要有,但這個大腦不是你的大腦,是一個很客觀的大腦,這個很客觀的大腦把你過去的所有東西都拋掉了,用這個純粹的意識來看這個純粹對象,以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意識對象的本質結構。
這樣看起來整個本質的結構是一個很純粹的結構了,因為看到的東西不是你看到的,是人看到的,但這個人那不是你個人,是一個人的純粹意識,描繪出來的東西。
這個就是胡塞爾現象學最大的難點,你把這個理解了,他所說的所有東西都能理解。
那這個數學家出身的哲學家,想象的東西確實和一般人想象的是不一樣的。
哲學和自然科學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以成敗論英雄,不是說自然科學我做了一個實驗以后,成功了正確了我就是英雄,但是哲學家的話,有些往往是失敗的,甚至被批判的,但是他在歷史上也是英雄,也就留下來了。
因為他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思想,一般人想不出來這個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來了,先不要管它可能不可能,但是這個想象力和想法是新的。
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人類是不是有這種可能性:我們能夠去描繪一個純粹客觀的東西,這個東西是純粹的意識構造出來的純粹客觀的對象,有沒有這種可能性?他提出了這個問題。
所以說人類的發展,有時候問題比答案遠遠重要。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所欠缺的思維方式,只注重解決問題,不注重創造發明問題。
胡塞爾的這個現象學,困倒了不少專業搞哲學的人,很多大學教授講都講不通,當然能夠講出來的人家也聽不懂,就是胡塞爾現象學所討論的東西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
這個問題也曾困擾我很長一段時間,不過所好的是,我現在搞明白了。
因為它所表達的這個純粹意識,很難用語言去表白的,你說怎么表達,這個思想很怪的,這是什么意思?
回到主觀性中去尋求客觀真理,理論依據主要是意向性學說。主觀是純粹意識,為什么客觀,因為個人被掏空了,你如果是純粹意識看到的話,另外一個人如果也是純粹意識看到的話,那你們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
為什么不一樣?
因為你用了你的經驗去看,和另一個人用了他的經驗去看,同一個東西,那得到的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客觀性就很難保證,這是胡塞爾現象學最難懂的地方。
然后胡塞爾又發展了他的意向性學說。
什么是意向性?
這個詞來源于拉丁文,意為為目的,意圖,指向。
把他重新引進哲學和心理學的是胡塞爾的老師布倫塔諾,在1874年他在《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中提出,心理意識現象與心理元素的區別,就在于意向性。
他認為理解心理的共同特征,它總是指向某種對象,意識就是一種指向活動,正是這種活動和意識發生關系,并使意識和對象相適應,意識的對象雖然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但依賴于它為主體感受的可能性。
什么是意識?就是說心理學有一個問題,你這個意識是有意向的,你別說我的意識沒對象,這還叫意識嗎?你看我看到一個東西存在著,這個東西,那這就是我的意向。
心理學就有這個特點,是人想到了那個東西,當然想到的那個東西有可能不存在,但是對象還存在。
比如說具體的事物是存在的,邏輯的對象是抽象的,還有可能是道德上的價值,當然還有什么可能呢,比如說未來的母親,盼望的孩子,被稱為盼望的實在的個體等等。
未來的兒子不存在,但是你的意向可以指向他,他把意向性的概念拿過來了,胡塞爾接受并發揮了布倫塔諾的意向性學說,認為意識總是關于某物的意識。
它的特點是什么呢?把意識活動與意識對象加以區分,認為意識活動就是意向性或指向性。
意識活動和意識對象是純粹意識的有機因素,兩者不可分割。
就是你的腦袋里的意識活動,和意識對象是連著一起的,你說我的意識在活動,什么東西都沒有,那你在意識什么?你意識里面想啊想,總有一個對象在里面。
由于意識活動有指向性,他總是有所構造,所以他處于主要的決定的方面。
它的構造,實際上那個意向是構造出來的,有個指向在那里,這個指向其實就是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里面所提到的反映,你看有個瓶子反映在我頭腦里了,是外面反映過來的。
而他的哲學里面的特點唯心主義比較濃,他是從意向那個地方來構造出來的,就像腦子里有個探照燈先探照出去,然后照亮了,瓶子處于我照亮的范圍之內,于是瓶子出現了,就是這個主體的意識特別強。
這個在現實生活中,搞科研,我有這樣一個經驗,很多人沒有主體概念,陷入繁復的細節之中,這樣一個人就很難成長了,我現在就很容易搞了,大致的框架和方向確定下來,把幾個大的模塊列出來,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點,剩下的只不過是細節方面的工作,這樣一搞,從宏觀上去把握,軟件開發對我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
我在想如果你做到這種程度的時候,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長期不斷的鍛煉,就像我們讀書階段的時候,大家都遵守紀律按部就班,聽著老師講,然后基本上沒什么批判性,然后上課做作業,這也是必要的,這是在慢慢積累能力。
但是,你如果到了一定高度的時候,這個時候沒人能指點了你,這個時候就完全靠你自己的導向能力了,你幾條思路出來之后馬上就可以覺得哪條路可以走,有幾條思路,然后通過論證選擇,哪條路是最優化的,但是這個能力是很難培養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最要命的是有些人壓根方向性的問題就把握不住。
這個東西拿不出來,不知道你的方向在哪里,你的人生還怎么發展?
我過去看書有一個習慣,我的腦袋里如果沒有框框的話,如果不能從宏觀上去把握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一本書是很難讀懂的,你說你拼命的讀讀讀,讀什么?你能得到什么?看完了還是白看,因為沒有把握住它的主旨思想,但是如果我頭腦里有個結構的話,這本書就很容易讀懂,其實這個時刻是你在讀書還是書在讀你已經搞不清了,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現象學對我的啟發。
有時候你知道這個無非就是那個結構,這個結構理解了以后,你再去讀,非常的清楚,但是這個頭腦中的結構建立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沒有大量的閱讀寫作思考實踐的習慣很難建立的。
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框框去讀書,那肯定是瞎讀。
比如說文科的讀書,理論的上講,應該把人類文化所有的書都要讀過,可是人類文化的書,你就是讀幾百年你也讀不完,那你怎么辦?
不管你學歷有多高,就靠你上學的那幾年能讀幾本書?何況讀著讀著大部分都要忘了,其實讀不了幾本書,但是如果你頭腦里有一個大的框框的話,就相當于有一個探照燈一下照出去以后,整個網狀形,層次形的結構出現了,我可以把我思想結合比較緊密的,那個網里面的東西全部罩住了,一網打進來。
打進來以后還有幾個骨干性的東西在那里,再篩選一部分,形成一些核心的東西,然后再在核心的東西里面再篩選,那你整體框架就出來了,你比如我對哲學最后就總結為老子,莊子,尼采,弗洛伊德,馬克思。
當然我對我的專業計算機,也是有這樣一個骨干,文學,心理學等等也是,有這樣一個結構在里面,我就可以把一些感興趣的知識歸納到我的知識體系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再怎么聰明,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學到,你能把你感興趣的覺得重要的,在頭腦中形成框框就很了不起了,一般人遠遠做不到,這已經是很龐雜的知識了。
文科里面這么多知識,現在教育系統怎么教育呢,就是讓學生去背,你這樣背下去,你能背多少東西?這么個背法,這幫小孩很可憐的,其實最重要的是頭腦里面的框框,我的經驗是一個領域有幾個思想,幾個思想中有幾個關鍵詞,你把那幾個關鍵詞徹底的理解了,基本上也就通了。
包括老師判卷子,他不會把你卷子從頭到尾看得很仔細,要不然會累死的。他一看兩個關鍵詞在那里,下面又有幾個關鍵詞,六個關鍵詞看完之后就知道你在寫什么,你的分馬上就出來了。
這個就是邏輯的構造。
那么意識活動里面確實有這個東西存在著,我剛才是發揮了,當然,胡塞爾的思想不僅僅是說我說的那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