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了天下以后,周公旦論功行賞,依然封了好多的諸侯國,例如說有大功的康叔,姬昌的第九個兒子,封在了殷國,給他寫治國的教科書,康叔也成為了衛國的創始人。接下來周公旦制定了很多的制度,包括給諸侯的一些法令之類的,然后寫了好多的書來記錄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的經過都寫在了《魯周公世家》中,這些我們以后再說,也是因為周朝的這種諸侯分封的制度,才有了后來很多的故事,例如說后來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類的,都是周朝分封諸侯國以后才發生的,歷史的車輪會一直往前轉,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必然的。
到了周公旦攝政七年之后,這個時候周成王也長大了,其實按照我們現在來看,周成王那個時候頂多也就十幾歲,可古代十八歲就算是成人,可以娶妻生子了,既然周成王長大了,那么周公旦也該履行自己的諾言了,他把王位政權都交給了周成王,自己又回到了群臣當中,周成王也沒有虧待他,知道周公旦是一位賢臣,并且有頂級輔助的能力,客串天子的這幾年功績很好,所以仍然用周公旦輔政,幫助自己取得更好的功績。
周成王親政以后,命令建造一個新的都城,古代稱為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其實也有史料記載是周公旦攝政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觀察地形,占卜,著手開始建造了,而以后的搬家之類的可以看出,第二種說法更符合實際。不管是周公旦還是周成王,都想讓周朝的基業長青,打造一個全新的王室,把都城遷到那里。周成王讓周公旦繼續東征,掃除一些叛亂分子,也就是周公旦二次東征,然后編寫禮樂制定新的法律之類的。周成王時刻謹記周公旦的功勞,把他封到了魯國,現在的山東曲阜,孔子的老家,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在這里開枝散葉,要不然怎么說周公旦是儒學的鼻祖呢!
為什么把周公旦封到這個地方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的時候,這里是奄國的領地,在三監之亂的時候,奄國曾經參與過造反,后來被周公旦打散了,驅趕到了蒲姑,也就是今天的山東青州。奄國是最難制服的國家,很有實力,周公旦用了很多的方法和很長的時間才把他們制服。周成王把周公旦封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為了防止奄國東山再起,抵御外敵。并且允許周公旦的后世以天子的禮儀祭祀周公旦,可見周成王對于他的叔叔相當的尊敬。
新家也建好了,諸侯也都封完了,開始搬新家,歷史上每一次的都城搬遷都要有很多的禮儀,要祭祀,焚香,向上天禱告之類的。反正搬新家了嘛!大家都很高興,這個時候也是各個諸侯國來進貢的時候,大家都帶著賀禮來覲見,周成王也與他們吃著火鍋唱著歌,都很開心。這個時候,周朝的疆土已經很大,不同于夏朝和商朝,周朝是中央集權制的雛形。周朝把自己國家的一些同姓的人都封在了洛邑的周圍,形成一個很好的防御體系,而把異姓都放在外圍,起到外圍的一個屏障,并且剝奪了很多諸侯國的權利。這樣就可以免受入侵的騷擾,一旦有叛亂還可以馬上出兵制服,這樣的方式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周成王正式接過王位三年之后,周公旦因病去世,為了周朝的穩定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啊!因為有遺言,要成王把他葬在新的都城洛邑,但是成王這樣做的時候,突然間雷雨大作,于是成王把他的叔叔下葬到了文王的墓地里,以表示這是用天子的禮儀來對待周公旦。其實我覺得這有可能是杜撰出來或者是史料記載的時候特意這么說的,以周公旦作出的貢獻,足可以享受天子級別的葬禮,只不過為了推崇儒家思想才會這么說,年代太過于久遠,也只能推測了。不管怎么說,周公旦還是去世了,剩下的路只能周成王一個人走了。
周成王的成功和周公旦是密不可分的,周文王姬昌一共生了十七個兒子,這十七個兒子每一個都不錯,為光大中原文化做出了很高的貢獻,在周公旦逝世以后,周成王用召公奭當輔助,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周成王一共在位了三十五年,這三十五年是周朝文化興盛的三十五年,和周圍的這些叔叔的團結是密不可分的,要不然周朝也不會那么快就建立一個全新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