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回憶
前不久,一位初中同學給我發了兩張我以前以前的照片,是初中的校長拍的,一張是在草地上看書時拍的,我并不知道。照片上的我坐在草地上,頭發有些亂,看書的樣子略顯認真。現在想起來這張照片的時間應該是在某一個周日的下午,因為上初中的時候住校所以每個周日都會回到學校,下午天氣好老師就會讓我們去外面看書。但是那時候每次去學校都要走好幾個小時的路,所以整個人其實是很累的,看書并不是我愿意的,是大家都被這樣要求的。另一張是領完獎之后拍的,手里拿著一張獎狀,看樣子應該很開心。
從初中到大學,已經過去很多年了,雖然我不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但是突然看到自己以前的照片后還是會涌出許多回憶和感觸。關于初中的生活以及初中的同學。在整個初中時期最糟糕的莫過于學校食堂,難吃就算了,還時不時地會有人吃拉肚子,那時候由于學生的自我意識都不強,年齡小膽子也小所以也就由著學校這樣來,雖然找過老師,但是基本上也都是用各種托辭來敷衍,這樣不美好的生活一直持續了三年。
除了學校食堂現在想起來心中還有抵觸的一件事就是老師會根據成績好壞來分配座位,這樣的事就發生在我身上了,在我成績不好的時候,座位是在一個靠邊的角落,看黑板會反光,后面成績好轉了,待遇立馬就變了,被調到中間靠前的位置,這恐怕是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通病了。過了這么些年,不知是否有所轉變。
現在想起來,對那時的一些事情確實沒什么好感,但是有同學的地方肯定就會有樂趣。那時候由于沒有空調(現在也沒有),所以每到冬天走讀的同學都會從家帶一個小火籠,目的是用來取暖,但是用途卻不限于此——一一下課許多人就會拿著小火籠在教室后面的空曠地帶做一件事情——烤豆皮,以至于整個教室都彌漫著垃圾食品的香味。也不知道是誰最先開始的,只能說當生活無聊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想著法子來創造樂趣。
關于故鄉
故鄉對我來說是腦海中最為清晰的地方,從小生長在那里,所以不可能不熟悉。有時候她是激勵我的動力,有時候卻又像深深束縛我的力量。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住校了,每次都是周五回去周天返校,走一頭要四五個小時,可想那是一個封閉而不富庶的地方,但是這也并非全是壞事,至少,在讀書之前是這樣的。小時候村子里供電并不是像現在這樣全天候的,所以那時候大人不必為孩子整天看電視而煩惱。白天只要天氣好基本上就是漫山遍野地玩耍,采摘各種野花野草抓各種昆蟲,只要能玩快樂總不會少。等到開始讀書了,離家越來越遠了,對故鄉的感情也變得矛盾而復雜起來。
其實,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只要離開故鄉,內心就會懷戀,但是隨著經歷越來越多,可進行的比較越來越多,有會滋生出擺脫那個略顯貧瘠的地方的欲望。在以前也寫過很多和故鄉有關的文章,可以說無論怎樣從情感上來美化她都不算夸張。但現實卻是那不過是一個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小村莊,民風更不能用淳樸來形容。父母整日操勞也才能供我和姐姐讀書一直到大學,付出的時間與汗水太多,而收獲卻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由于被生活環境所熏陶,所以每一次放假回家都會自覺主動去做很多事情,心里想著自己多做一點爸媽就可以少做一點,以至于很多人說我比別人女生還勤勞。但是漸漸地發現,不管我做多少,媽媽總是會有忙的,一個假期能陪我的時間很少,仿佛整個人陷入了一種無休止的循環中,就那樣反復著,然后告訴我要好好讀書。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要改變或許也只有如此了吧。姐姐之前對我說,如果爸媽不供她上高中讀大學,她初中畢業再過個幾年就會和其他人一樣在別人的介紹下找一個人嫁了。這樣的生活也未必不好,然而一旦自己產生了改變的想法,若再過下去最終只會惱人惱己。
所以,于我,故鄉終究只是一個可以懷念卻無法生活的地方。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復旦大學的一位學生,出生于農村,在著名的衡水中學奮斗一年之后和自己理想的大學擦肩而過進入了復旦。進了大學之后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很大,成績沒別人好,長相沒別人好,家境也沒別人好,喜歡的男孩不喜歡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感覺很自卑。看完之后,我評論了一句“你的大學比我好。”在我看來,在復旦那樣的學校里讀書不管怎樣都要比我所在的普通學校強吧,但是人家也會自卑,也會焦慮,或許這就是人的通病吧,尤其是對有所付出卻感覺沒達到預期收獲的人來說,但是身邊的人誰又沒有理想呢?誰又不曾努力過呢?比自己優秀的人總不會少,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消除了階級不能消除差距,所以當覺得別人比自己優秀的時候不要忽視別人的努力,不要以為自己盡了全力。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沒有別人優秀而自卑,但是我們感到自卑并不一定是因為我們沒有別人優秀。
關于未來
向前走,尋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