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超級吉利的日子,我決定重新開啟我的新一輪:每天寫日記的計劃
原因是因為,今天去參加了 《百年孤獨》的讀者分享會。
位置在南蘇州河邊上一個什么空間。找了半天找不到。其實在那個空間門口路過2-3次了。就是不知道在這個樓上。
給我提醒:搞活動的話,一定要給成員拉個群,發清楚活動的位置。
最后憑借我感人的智商。終于摸到了樓上。
分享者是兩個看起來有點像講相聲的哥們兒。
一個戴眼鏡,另一個也戴眼鏡.
我聽了一會兒,發現好像主要內容都講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我的主場了。于是我呱唧呱唧的問問題。立馬炒熱了現場的氛圍。
就說搞活動怎么能少了我們ENFP呢?對吧。
因為大家討論的話題跟加西亞 馬爾克斯的自傳《活著為了講述》有關。
帶領人就想問:你讀過什么自傳沒有,你怎么看藝術來源于生活,推薦一本書之類的。
我分享的如下:
1,我正在讀一本非常難讀的《青年路德》,是埃里克森的書。發現這種精神分析的書都特別繞,感覺就是不想讓人讀懂的感覺。
但是發現不是自傳。后來想起來楊本芬的《我本芬芳》《秋園》 引起了帶領者的共鳴。
我說,我讀的時候感覺,好像跟我的外婆那代人,包括我媽媽連起來了。
我發現自傳的意義就是,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人,如果不記錄,可能這些記憶隨著某代人的消逝,就都遺忘了。我們父母一代,比較壓抑,也不愿意跟我們說些什么,通過閱讀了解也很好。
帶領者說,他讀過一本自傳,傳主為了了解父親,每天跟爸爸聊天,父子關系都好了很多。
大家笑。
這段引起大家共鳴。
旁邊的大叔有點悲觀:我們都是小人物,寫的東西只能自我陶醉。
我沒說出來的話:其實我們的人生都是歷史的見證人,我們的人生都是值得書寫的,也有成為藝術品的潛質。
確實可能因為能力有限,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出書的程度。但是講述和記錄本身,就是一種表達。
同樣也有療愈作用。
我提到自己學習心理學,所以在讀的《青年路德》其實是結合心理學的傳記。
寫作本身就有療愈,表達,抒發的作用。
有個小哥哥分享:他17年每天寫日記,已經寫了24本了。
我想到我去年立的FLAG 每天寫100字。已經斷更很久了。
為什么喜歡打字呢?因為我現在的字,日記,已經丑到難以辨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