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解脫可以使你離成功更近

Andy悶悶不樂

最近,朋友Andy一直悶悶不樂,作為閨蜜的我也不知如何勸她,這事擱誰身上誰都不爽,其實Andy何止不爽,她甚至開始自暴自棄。原來Andy已經連續三年參加公選,前兩年在眾多筆試者中一次拿了第一,一次拿了第二,都順利進入了面試,卻都慘遭淘汰。今年的她決定拼命一搏,可是成績卻排在了第四,連面試(面試比例3:1)都無緣進入。Andy心里極為不服氣,她抱怨道“我的運氣實在是太差啦!我再也不參加公選啦!”

Jack的隨遇而安

我的一個前同事Jack和Andy截然相反,他從來不報名參加任何選拔性考試。上外畢業的他一度是我工作上的偶像,出身貧寒的他憑著自己聰明的大腦從閩西南的小村莊跨入了魔都的大學,那應該是在1983年。進入國家部委工作的他,走遍了幾十個國家。作為奧運會比賽項目CM的他,也曾經風風光光,但是奧運會后職位調整卻差強人意,從此就一蹶不振。但是他工作上仍然認真負責,任勞任怨,從不與人爭風吃醋,一個處級領導直到現在都還在做著普普通通的工作。大領導曾經要帶他參加一些重要的會見,他統統婉拒,結果就是后來領導再也不讓他參加。我問他為什么不去,他卻對我說“Sherry,放棄你心中的貪嗔癡癲吧,一切隨緣就好!”后來,我才知道他不喜歡那樣的場合,認為自己不適應那樣的環境,于是敬而遠之。在他一貫的思維模式里,從不認為自己自暴自棄,甚至認為自己是潔身自好,可是我能感知到他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活得更為出彩。但是他從來沒有試圖改變過,一直隨遇而安,所以我給他貼了“自暴自棄”的標簽。

為什么他們自暴自棄?

我們身邊這樣自暴自棄的人很多,不管是Jack的一貫不思進取還是Andy一時的放棄,其實都在無形中拉大他們與成功的距離。最近正在看丹尼斯·韋特利(Denis?Waitley)的《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修訂第五版),才恍然感悟到正是人們心中的非理性信念在作崇,導致了消極想法的不斷產生,這些消極想法驅使人們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和障礙產生了認知扭曲,長時間的認知扭曲致使自暴自棄態度的產生,而一旦這種自暴自棄的態度產生惡性循環,就必將導致自暴自棄的行為后果,成為人們獲得成功的最大障礙。

什么是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感行為治療創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認為,我們每人都持有各種干涉我們思考的基礎觀念和假設,其中那些扭曲的、自我破壞的假設就是非理性信念,這些非理性信念建立在沒有事實基礎上的關乎世界應該如何運行、人與人之間該如何行動的規則,比如說“我必須在每件事上都獲得成功。”“如果我的愛人拋棄了我,那我就活不下去啦!”等等。

更為可怕的是這些非理性信念往往在人們的頭腦中自動產生。Andy就認為公選是她離開現在單位的唯一途徑,如果不能被選上,那她不知道該如何再繼續工作下去。所以,每次考試前,她都在心里默默祈禱自己一定要成功,她必須成功。落選的結果令她痛苦不堪,感覺世界末日已經到了,于是開始抱怨這抱怨那,甚至發誓再也不參加任何選拔考試。在對待考試這件事上,Andy存在著認知扭曲,這種認知扭曲可以概括為過度概括和小題大做。Andy認為公選成功與否關系到她的整個職業生涯,這就是過度概括;她甚至認為公選落選關乎自己的人生幸福,就是小題大做。她開始胡思亂想,將落選歸咎于崗位報名人數、應考者的素質、面試的比例、性別歧視、關系背景,于是她徹底失望了,不再對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甚至是絕望透頂。

Jack的非理性信念簡單概括為: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勞,自己是個有文化的高智商動物,不屑于與那些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人為伍,相互不舒服,相互不喜歡。于是他產生了“全有全無思維”的認知誤區,以為官場上非黑即白。殊不知在中國只有中間人(灰色人)才能夠游刃有余。

對癥下藥:ABCDE方法

那么,如何拋掉非理性信念、戰勝消極思考呢?丹尼斯·韋特利給我們開出了ABCDE方法,簡單概括為先認清激發事件導致的非理性信念和由此產生的結果,然后通過駁斥,找到代替或者交換的積極結果。

以Andy為例,用ABCDE方法來分析一下她的困境和解決辦法:

A—激發事件activating?event):公選的一再落選。

B—信念(belief):Andy認為自己只有公選成功,事業和人生才能如愿以償。

C—結果(consequence):一再落選導致了Andy怨天尤人、郁郁寡歡、自暴自棄。

D—駁斥(dispute):Andy可以通過與自己的自我對話,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過分夸大了公選對我人生的意義?我是不是在過分夸大落選的負面后果?

E—交換(exchange):Andy可以找到的問題替代辦法很多,比如,通過努力從事本職工作,獲得職位的晉升,進而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或者,Andy將關注點轉移到其他方面,可以參加培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個人興趣愛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看待工作和人生;將自己的精力更多投入到家庭中,從家庭幸福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如果實在是忍受不了現在的處境,也可以跳出體制,找到令自己愉悅的歸屬。當然,這點要三思而后行。

那么,如何將Jack從隨遇而安的現狀之中解救出來呢?先來用ABCDE來剖析一下:

A—激發事件(activating?event):職位調整不如意,無法有效融入現有工作環境與氛圍。

B—信念(belief):放棄心中的貪嗔癡癲吧,一切隨緣就好。

C—結果(consequence):導致了他隨遇而安,不求上進,自暴自棄。

D—駁斥(dispute):Jack可以問問自己是否還有理想與追求需要實現,自己是否真正樂于保持現狀?

E—交換(exchange):Jack可以繼續發揮自己的能量和特長,在很難改變目前狀況的情況下,可以轉化一下工作和生活的思路。比如,他可以發揮自己語言的天賦,試著翻譯外版專業書籍。他還可以利用工作的空隙,好好鉆研自己的橋牌,從愛好中獲得成就感。其實,他還可以試圖和領導溝通一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外語專長,在國際組織中爭取更多的中國話語權,我想領導應該會給予他支持。

ABCDE方法也可以治愈你受傷的心

Andy和Jack的例子只是拋磚引玉,其實ABCDE方法不僅可以運用到工作困境分析中,同樣也可以在生活境遇改善上發揮作用。比如,你和某個男生一見鐘情,一直保持著曖昧關系,自己不知如何走出這段注定無結果的情愫。一見鐘情就是激發事件,你相信自己的感覺,認為這是一段美妙的愛情,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你走到現在,結果就是你現在有時禁不住想起他,難以自拔。你現在需要做的是駁斥自己,放棄不符現實的信念,告訴自己既然對方已經明確表明了分開的態度,那就該勇敢面對,敢于放棄。你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忙到自己無暇顧及自己的玻璃心,忙到自己倒床就睡,慢慢地你就會放下不切實際的想法,坦然面對生活。

自我解脫可以使你離成功更近

丹尼斯·韋特利的《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給成功下了一個更加人性化的定義:成功就是一生的成就,它來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這個定義讓我們更多關注自我,而不是別人眼中的所謂的成功。成功就是一種感覺,不要輕易給成功下定義,因為它隨時都可能改變,你只需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心靈進行深入對話,你的內心會告訴你什么才是你真正在乎的成功。

丹尼斯·韋特利認為在通向成功前進的路上,有兩件必需的工具: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而我認為隨著自己對成功定義的不斷調整,不僅需要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激勵,還需要自我解脫。自我解脫是擺脫不切實際的成功目標的一劑良方,它能使你反思自己所謂的成功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成功。即使這是你在乎的成功,在暫時無法實現的情況下,首先需要你自我解脫,才有可能使你離成功更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