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抱怨語法枯燥,寧愿把希望寄托在“21天學好×××”上,也不愿靜下心來仔細揣摩一番。其實,他們并不知道,所謂“精進”,就是今天明白一點,明天又想通一點。所以哪有什么天賦異稟,即使有,目前也跟你沒什么關系的。慢慢走,就很快,理解了這一點,心態就會好很多。
以上是課前洗腦部分,下面開始我們今天的正題。
在上一篇學語法,掌握這些就夠了(1)文末,我給大家留了幾條作業,都不難,我把答案貼這兒:
這里給大家加個餐, 嘮嘮補語是什么和怎么個用法。補語,顧名思義就是在句子中起到補充說明作用的部分,在英語中,補語一般作用于主語或賓語。
1)主語補語
現在有這么一個句子:The Olympic Park is beautiful.奧林匹克公園很美麗。有沒有發現中文翻譯里“是”(is)不見了!我們不會說“奧林匹克公園是很美麗”,因為這不符合中文說話口吻。
類似省略的現象并不是偶然。在中文里,如果后面跟的是形容詞,動詞的“是”都會被丟掉。而英語則不同,雖然這里的'is'也沒有具體的意思,但卻是把主語和后面構成敘述的部分連接起來的橋梁,決不可省略。語法上把這類解釋為“是”的be動詞又叫做“連綴動詞”(Linking Verb)。
連綴動詞還有很多,例如 look/seem/appear/sound/feel/taste/turn/prove/become/make等等,也許你已經發現,這些動詞都可以解釋為各種各樣的“是”:看起來是、似乎是、顯得是、聽起來是、摸起來是、嘗起來是、轉變為、證實為、成為、作為,當然,后面的“為”只不過是文言文的“是”。
主語+連綴動詞不好構成一個完整地句子,這個時候就需要補語登場,也就是“主語+動詞+補語(S+V+C)”的句型了。所以下一次判斷句子成分的時候,看句子里有沒有解釋為各種各樣“是”的動詞,很大可能這就是S+V+C句型。
2)賓語補語
主語補語的句型,是告訴讀者主語是什么,中間用“是”為動詞串聯起來,“主語+動詞+賓語+補語(S+V+O+C)”的句型,則是用補語告訴讀者賓語是什么,中間暗示有一個“是”的關系存在,舉兩個例子:1.He found the trip exciting.(他覺得這次旅行很刺激。)2.His college training made him a teacher.(他的大學教育使他成為一名教師。),第一例中,賓語trip和補語exciting之間雖然沒有“是”字,可是帶有這種暗示存在,如果加個be動詞,就變成主語補語The trip is exciting.第二例同理,加了be動詞就變成主語補語He is a teacher.這也就是檢驗S+V+O+C句型最簡單的方法:把賓語和補語拿出來,中間加be動詞,看看能不能改成S+V+C。
還有一個雙賓語的句型 S+V+O+O,前一個O是間接賓語,后一個O是直接賓語,這種句型的特征是動詞一般為授予動詞,如give/tell/allow/teach/get等等。舉個例子:His father teaches him English.這里him就是間接賓語,English是直接賓語。教的對象是他,教的東西是英語,兩個都是名詞,可并不相等(對象≠東西)。這個句型要和S+V+O+C區別開來,上文講S+V+O+C中,O與C之間暗含“等于是”的關系,是對等的,分析的時候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簡單講完了5種基本句型, 不難,但需要反復操練。下次再看英語文章的時候,多想想對應哪種句型,熟練了之后,再慢慢過渡到復雜句。還是那句話,慢慢走,就很快!That's 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