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吶,知識也需要管理
先嘮叨嘮叨一下個人的教育與職業背景,以及每個階段對知識的一個態度。大學之前,大家都差不多,為了高考,課本、習題充斥著人生最初的四分之一。那時候的知識對我來說就是英語、語文、數理化,是如此的無趣和無奈,還有刻苦。大學,少了些逼迫,知識更多是為了期末不掛科,拿點獎學金就更好了。知識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職場,因為工作能夠把你那支離破碎的知識,稍微能連接成一條條線段,而且你一直在不間斷得填補,東一塊西一塊,還是那樣得漏洞百出,而你還不知道。如果讓你變換工作的內容,你可能還是在做接線和填補的工作,只是在知識的不同地方而已。這樣你永遠都是新手,永遠形成不了競爭力。
田志剛的《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對個人有醍醐灌頂的作用,讓學習之路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在堅持了,養成知識管理的習慣,成為你所在領域的專家。說了這么多你也想知道知識管理到底是什么東西,為什么要做知識管理,怎么去管理?
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周期已經縮短到五年以內了,如果你不有效地管理你的知識,你將會慢慢失去競爭的資格。知識管理能夠提升個人價值,讓你能夠更容易地追求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和家人更幸福。知識管理包括一下五大過程:知識的學習、知識的保存、知識的使用和知識的創新。
知識的學習的目的是創造更多的個人價值和競爭優勢,但是學習不是盲目的,我們首先應當根據個人的興趣、優勢、價值觀、目標來確定學習的領域,同時在這個領域的學習時間要達到3年以上。每個領域的知識結構一般分為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如何學習呢?學習是有方法模型的。第一,學習領域的基礎知識,通過一些經典教材和論文,掌握領域的基礎知識;第二,了解領域的全貌,通過各角度的泛讀,了解領域的方方面面,同時知道本領域的專家;第三,跟蹤掌握領域的最新知識;第四,在實踐中學習,并不斷創新。
知識的保存是為了需要使用到知識,能夠快速方便得找到,并應用到實際。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顯性知識的保存,主要是日常的電腦文件互聯網的信息,要通過規則的命名和存儲電腦文件,及通過標簽工具(例如,百度搜藏)來收藏網頁;另一個是隱性的知識,主要是“人的保存”,即領域的專家,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知道誰知道,并能夠找到他幫忙解決。
知識學習后,要不斷地進行共享,因為這樣可以發現知識學習和掌握上的不足,還可以找到更有價值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同時還可以協助打造個人的品牌。知識的不同學習階段進行分享的范圍和對象不通,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可以與同事和朋友進行共享和探討,再進一步可以與專業和行業領域內,最終是在整個社會范圍內進行共享。共享的渠道很多,包括微信、博客、論壇、專業社區等,如果是學術方面的話可以出書或發表論文。
知識的使用有三種形式:第一,在工作中與任務和項目相結合,即個人為公司提供知識服務;第二,以專利的形式,運用你的知識,并發明專利,當別人需要時,將向支付專利的費用。但是如何讓知識在使用的時候發揮它更大的價值呢?知識的價值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是知識的獨特性,二是社會對知識的需求。根據這兩個因素,我們要找到三年后社會需求變大的知識領域,并持續提高個人知識的獨立性,同時通過知識共享樹立個人品牌,最終提升個人知識的價值。在知識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團隊協作,并有強烈的市場意思。
創新對我們個人來說應該更多停留在口號的層面上,因為一個人思考的隨意性和片面性決定了創新的難度。書中通過分析知識創新有三性(新穎性、使用性和可行性)、知識創新的動力(需求)、知識創新的“三心二欲”(好奇心、懷疑心、進取心、求知欲、創新欲),并介紹了奧斯本檢核表法(9類75個問題)、思維導圖及外行的忠告等可用的創新工具,讓我們知道創新其實是可以通過方法和工具強迫我們進行全面的思考,進而做到知識創新。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知識管理的概念,也初步形成了培養知識管理的意思,同時學習到了一套不斷提升個人價值的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