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菲的世界》里,愛德華和蘇菲聊起,不管人的嗜好是什么,愛好寶石或者馬,喜歡生物學或天文學,有一件事,有一門課程,有一些問題是不同的個體都應該共同關切的。因為,我們人人都需要:明白我們是誰,為何在這里?
或者,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換成,我們人人都需要:明白什么是人,我將要做什么?
人各有異,不同的年齡,境遇,職業,喜好,但我們有那么多的相同:人,不可重來的一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在前行中意識到我們在前行,又或者我們在隨波逐流中意識到我們可以前行,那么,所有人都問一問這樣的問題——什么是人,我將要做什么——是必要且有益的。
這個問題在本文中,我并沒有能力回答。我只嘗試,從兩個角度,尋找解答這個問題的路徑的起點,探望殿門。
愛德華給出的這門課程是哲學。
我們中國人給出的這門課程是大學。
哲學的定義很多,它最古老的定義最簡單,最高貴——愛智慧,智慧之思。拆分開來,它主要有三個詞語,愛,思,智慧。這個定義的確包含了所有的學科和人的崇高情感和精神活動。西方哲學里的愛與思是非常突出和動人的。例如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他們追問世界的始基?變化與永恒的真相?沒有兩個人給出相同的答案,他們獨立思考,打破權威,突破表象,對世界和歷史,表達了自己個人的意見。這樣的深沉摯愛和獨立思考,使得他們在公元前就逐步摸索,通過推進或否定,綜合,到達了原子論。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再看看我們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這一句話里有三個動詞:明,新,止。
明的對象是什么?德,得,天之予我,我之所得。天地之大,豈不包含萬事萬物,仁義禮智。和哲學里的智慧,多么相像。欲成人,須學大人之學,深廣宏富,包含一切知識和認識。知識和認識有什么區別?知識是格物,知道事物的本質,關系,規律,演變等。認識是致知,我們綜合中性的知識,對生活形成啟示,自己生出價值,意義判定,那些啟示和判定,才是認識。“明德”與“智慧”相映,要我們擴大知識,提高認識。
新,新人,欲要新人,必先新己。“新”字是我們中國的“愛”,一種“自我之愛”,對自我的生命,力量,時日之愛。日新之意義不在于去垢,而在于超越。鏡臺惹塵,人之為學,不進則退。行舟是為前行,非為止退。超越,脫離作為地平線的我,已有,執守一個飛行夢,從超我的,將有的高度,欣賞,創造這個世界。因此止于至善,不是止于一個名詞或者形容詞,是止于一個動詞,至善,至非極致之至,而是到達之至。依止于追求,推進,打破。
綜上所述,大學也好,哲學也罷,要求我們有一種內核。這個內核包括:有內容,有精神,有思索,有方向。
內容,是有知識,有人生理想,有價值選擇。
精神,是日新,超越自我。
思索,是獨立,求索。
方向,是安樂,以無息的追求,無盡的收獲為目標,歸止。
這就是我們中國大學的首句和西方哲學最初的定義,非常簡單,但它們想指出的東西,或許就是人,行之無盡的星空與路,是我們解答人生根本問題的起點,又或許是終點。
什么是人,我將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