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晴
有位媽媽回復我:桃子,我昨晚給孩子看了《孩子,我愛你》的鏈接。孩子說沒興趣。面對孩子的回答,智慧父母怎么說呢?
其實不管結果如何,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是必須的,溝通才會持續。不妨試試對話式練習:
媽媽:“哦,好啊!那你沒興趣,你是怎么想的。”(表達接納的態度,打開心門,了解孩子內在的想法。)
原版“那你暑假你是怎么安排的”(貌似一件事,這在心理學上就是溝通中常出現的“打岔”。)
其實對于結果我早有了解。因為我們每個人問話時心里都早已有答案。
只是有時候做決定往往是在自己的感受中,不能客觀中立地看待這件事。忘記了焦點是這件事的本身,最初想讓他參與的初心。
就好比我要去的是A點,因為在路上遇見不喜歡的人,大吵一架,心里不舒服,走著走著覺得不爽,就不想走下去。因為在自己感受中,太在乎自己感受,忘了出發時,我的目的是去A點。
外境的好壞并不是苦樂的來源,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們的心。一切唯心所現。一個念頭,只要因緣具足,遲早發生。當我開始自己對話時,我了解這份因緣,所以我接受這樣的發生。祝福這位寶貝和媽媽!我依然記得老師說的把最好的東西給別人,有機會再分享。就像我們覺得那個課程對朋友很好,不會因為朋友一句“我沒興趣”就此打住,總會找到恰當的機會再跟他分享。如果因為受挫,被拒絕而打住,那么焦點在自己感受里,沒有把價值帶給別人。
這一切發生讓我欣喜覺察到了自己心的位置,我迫不及待跟蘇州的朋友分享。想起用時2年時間把她推進TA,如今她收到我給她的這份生命禮物。別無他念,當我反思的時候,我自問自己,心的位置在哪里?發現自己的心念在他人身上,都不是為自己的時候,我心安。凡事只要問心無愧,不管別人怎么說。只要發心清凈,堅持到底。
推薦希阿榮堪布的《殘酷,才是青春》,特截取今日閱讀摘錄——
? ? ? ? 當今時代,人與人之間需要有互相合作的能力。一個人若沒有良好的人格,與別人合作時就會經常發生矛盾,這樣的話就算你有再過硬的技術,再絕倫的才華最終也無用武之地。
? ? ? 而且,在過去做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自作主張,遇到重大的事情,必須要和大家商量。若能如此,即使功敗垂成,我們也不會對你有怨言。否則,凡事都是自己一個人說了算,事情成功也就罷了,萬一失敗的話,眾人就會把過世統統歸咎于你。
? ? ? 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不能想什么就干什么,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想到《孩子,我愛你》課程中,通過很多練習,讓學員開始關注他人的感受,學會合作。就是學會合作,開始關懷他人,同理他人感受這樣的社交能力,讓學員成為利他自利的受人歡迎的人。就一點出發,我還是會堅持分享,因為我想把最好的給你,哪怕你一次次拒絕,也許有一天你的福報夠了。我也是這本書作者說的,不管如何,持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