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播得熱火朝天的電視劇《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最近結束了,但討論的熱度卻絲毫不受影響。一方面這部電視劇顛覆了《三國》里給人們營造的曹操和不少人的形象,另一方面,這部劇以謀士為中心點,關于計謀與權術的片段確實值得深入探討。
整部劇里能稱之為亮點的地方很多,但最打動自己的,是曹操與司馬懿的一次對話時,司馬懿說的那一句簡短的回答,“臣一路行來,沒有敵人,看見的,只有朋友和師長”。
司馬懿真的沒有敵人嗎?按照常理來看,他的敵人可謂不少。比如一直想害死他的楊修和丁儀,比如說“司馬懿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殺”的郭嘉,甚至曹操在臨死前也告訴他,自己想殺他的次數一共有7次。在對這一切心知肚明的情況下,他為什么卻說自己沒有敵人?
02
劇里楊修與司馬懿斗了半輩子,楊修的抱負與其說是輔佐曹植做世子,不如說是通過曹植贏得曹丕證明自己勝過司馬懿。但司馬懿的目標卻不在這,而是步步為營以實現自己的志向。從這點上看,司馬懿也不會把楊修當做敵人。
楊修在仕途里一連犯了好幾次大錯,最終也因為擅自揣摩曹操的心意而招來殺身之禍。楊修臨死前司馬懿特意前去看望,并交談一番。兩人不僅同喝一碗酒,并且楊修將身后事托付給司馬懿,那一刻,兩人算是成了朋友。
司馬懿從楊修身上學到的其實不少。一方面楊修的才思敏捷天下人皆知,跟聰明人在一起無時無刻都能學到知識。另一方面,好的教訓往往都是由無數次犯錯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楊修犯的每一次錯司馬懿都見證了。在好學的人眼里,看每一件事物都能有所收獲,楊修雖然處處與司馬懿做對,但他卻從中學了不少,可為師長。
“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也”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抱有學習之心,無論遇見的是好是壞,受益最大的都會是自己。
03
雖然是電視劇,但一部電視劇能如此火熱,往往是因為讓觀眾有共鳴。劇里如楊修的一般的人很多,如司馬懿一般的卻很少。現實亦然。
有位朋友曾經和我聊過一些他公司的事,公司有這樣一種人(用A來表示):看誰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不是這里不好,就是那里有毛病。比A薪資高的,A嫉妒他們,也不服氣于是當做敵人。薪資和地位不如A的,更加瞧不起,連話都不想搭一句。用一句話來說,感覺看誰都是敵人。
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長期以來是A挑剔別人,后來公司開始挑剔A。不能容人,看誰都是敵人的壞處不僅體現在自己身上,還會殃及身邊的人和組織。
但也存在那么一些人(用B來表示),B總能發現身邊人的閃光點,只要某點能夠讓B認可,便足以蓋過其余缺點。比B薪資高的人哪怕對B不那么友善,但B會認可其能力,于是始終在專業能力上向他們學習。對于在工作上不如B的人,B也不會有不屑的想法,B發現這類人往往在生活上會給予意想不到的幫助,工作之余可以做朋友。
04
韓寒在自己的書里寫過,任何一條賽道,都有人在他們前面,也有人在他們后面,一條路上,充滿了競爭者。只是有的人,把所有競爭者當做敵人,最終往往不會走得很遠。而有的人,把前行者走過的那些坑當做是他們在提醒自己,把落后者一路拼搏的那種精神當做是他們對自己的鞭策,最終往往取得很好的成績。
還記得蘇東坡與佛印打賭,而后與蘇小妹對話的故事嗎?看別人是佛的人,自己也是佛。看別人是牛糞,那自己也是牛糞。心里有什么,才會看見什么。
同樣,看身邊的人都是自己的敵人時,那說明自己有一顆仇恨的心。一個總能從他人身上看見值得自己學習之處的人,一定心懷感恩與敬畏。這樣的人,沒有敵人,有的,只是朋友與師長。
喻立明,92年的金牛。只想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這身邊的世界。若我的文能讓你有些許共鳴,便是最大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