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姜國有一丞相之女,名笑溫,著玉貌,生而穎悟,能通詩書。丞相不奪其志,送至國教院,就令入學。
同學有安氏學子,名無忌,中書令安大人之孫,聰明俊雅,最善武學。
笑溫傾慕無忌風采,日久情深,不能自已,遂稟告丞相夫人,望娘親拿定主意,好成全自己一樁心意。
夫人感于女兒癡情,不愿看其深受情愛荼毒,與丞相商討,丞相撫須而笑:“這有何難?我與安大人私交深厚,公事牽絆更多,這等兒女聯姻與我與他,都乃幸事。”
果不然,半月之后安家聘之紅娘,牽起紅線,成就良緣。
本以為春風到處艷陽開,卻不料安公子平生只愛祝英臺,都是同窗三年載,你鐘意我,我鐘意她。
新婚之夜,人以為你我恩愛有加,惜春宵,度良夜。又怎么會猜到我從東門踏馬走,你從西苑翻墻出。
笑溫是哭著回到丞相府的,府內俱驚訝,夫人詳細問之,方才知道始末。她笑著嘆氣:“傻孩子,無忌孩兒俊朗非凡,家世優渥,別人瞧在眼里,看在心上,都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你無需在意,只要知道你才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即可。”
笑溫擦干眼淚,重整衣冠,策馬回安府。樹影頻頻后倒,圓月高懸,冷冷清清的看著這一切,它是不會被這一場小小的插曲牽動情緒的。這樣的事情以前它見的不少,將來還要見的更多呢。
我不知道笑溫流的眼淚,張靚穎有沒有流過,只是看到笑溫的時候,很容易想起張靚穎。
大概是因為在普遍的意義上,她們的愛情都帶著不順,都有著傷痕。
張靚穎媽媽的一紙書信,聲淚俱下,極力反對女兒和男朋友的婚禮,導火索是因為女兒定婚期,各大媒體都知道了,自己卻還未知曉。根本原因雖然難以探清,但往大了說不過是丈母娘不滿意新女婿。
但到底為什么不滿意,這還真的很難說清楚。
有可能是你人品不夠,德行欠佳,丈母娘看不上。
有可能是你對她女兒不夠好,對愛情不夠堅定,對責任不夠明確,丈母娘出于保護女兒的心理,希望你趕緊離開她女兒。
還有可能就是不喜歡你,和你沒眼緣,看你一眼都覺得辣眼睛,心里堵的慌,自然要出來反對。
從張靚穎母親的那封書信來看,她反對女兒的婚事,主要是因為她覺得馮軻在某些方面表現的,并不符合她的預料,對靚穎也沒有她想的那么好。
所以在他們大婚之際,也是她忍無可忍之時,通過微博曝光那封書信,希望借助輿論的力量,達到她心里想要的那個目的。
這個目的無外乎是想要靚穎能夠在事業有成之外,得到一份她應該得到的美滿婚姻,幸福愛情,希望有個如她一般的人疼愛她,珍惜她,呵護她一生一世。
我并不認為這個目的,是要靚穎和馮軻從此分道揚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畢竟靚穎和馮軻羈絆十三年,早已將對方刻入生命,想要徹底拔出,除了挫骨揚灰,重新鑄建,別無他法。
這對靚穎的傷害會有多大,我們無法估量,但她的母親卻清楚知道,情非一日,冰凍三尺,女兒心頭之人,做母親的怎么愿意親手將其血淋淋的摘下。
她想的,不過是敲醒馮軻,提醒他好好珍惜靚穎,她是真的喜歡你。
母親的心,總是溫和的,尤其是對自己女兒的時候。
笑溫的母親對無忌拋下笑溫,新婚之夜去會舊人,不是不氣憤,不是不難過,不是不想鬧到安府大罵一通。
可是她知道不能那樣做,鬧到安府不僅讓人白白看了笑話,更會把無忌推離笑溫身邊。
所以盡管心痛不甘,她還是當即讓笑溫回去,只派人遠遠跟著,都不能前去相送。
這番心意,又有幾人能夠了解?
從書信曝光到現在,微博上淪陷一片,現狀凄慘,各種勸不要結婚的,各種罵傻,張靚穎和馮軻也不得不再三回應,我看到張靚穎出席發布會時還未開口,便先落淚。
有委屈有難過,有傷心有不解,但絕不會有怨恨,一邊是相守十幾年難以拋棄的男友,一邊是撫養她長大含辛茹苦的母親,情濃在心,血濃于水,本是世間最容易解的問題。
卻被我們無足輕重的三言兩語,無關痛癢的幾句感慨,給攪得分不清,看不明。
試問,這里面有多少人真心的希望事情得到解決?
并不多吧。
竟然我們對這些事情都是一知半解,可不可以少說幾句看來特別有內涵特別牛氣的話語呢?
比如中國式母親的悲哀,又比如女生遇到愛情就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