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12月,在一個讀書會的年會上,從事財務投資工作的忠哥和活動策劃美女SISI的一個簡單的對話吸引了我。
SISI問,“忠哥,我有一個關于學習的疑惑。現在的社會競爭太大了,我不知道怎么學習呀。”
忠哥疑惑地說,“學習是一件簡單的事,讀書、讀報、讀雜志、看視頻、聽講座,都是一種學習。”
SISI尷尬地說,“忠哥,可能是我問的問題詞不達意。我知道這些學習的途徑,但是我有一種知識的焦慮。”
“我的同事佩佩,一個知性的美女。經常看到她用效率手冊做時間管理,參加各種分享會,在網上購買了部分付費知識分享,學到的知識卻是滿滿的。”
“我喜歡隨便看點書,目的性不是很強,都是關于自己工作內容的。雖然我常常跑去圖書館借閱圖書,但是我更喜歡跟人的溝通,以及把內容實體化。”
忠哥笑了一下說,“這樣很好啊!目的性、針對性越強的學習,效果越好。有些人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你就很有實干精神。”
“其實,知識不僅僅在于讀書、上課,與人的溝通、讀懂人這本書和在旅行中的見聞,都是一種學習。把頭抬起來,在行動中學習,不斷精進自己的思考,這樣的學習,更加高效。”
聽了忠哥的建議之后,SISI陷入了沉思。
-2-
最近經常看到一位小曾同學談論時間管理。
小曾同學迷上了時間管理,每天堅持5點鐘起來,跟社群的小伙伴們一起打卡、做計劃、寫晨間日記,在工作的時候做好詳細的記錄,晚上用九宮格進行復盤。
她說,“時間是不能管理的,你要做好精力管理,只有不斷地操練自己的精神和體力,才能有強大的內心。管理好精力,我的未來肯定更加光明。”
其實我很佩服小曾的決心,她想透過自律去改變自己,然后取得光明的未來。人是肯定需要有夢想的,但僅僅每天堅持做這些就可以得到好的發展嗎?我個人是持保留意見的。
不論是SISI對于學習的疑惑,還是小曾同學對于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的執著,都顯示著我們這代人,無時不存在焦慮。
羅胖曾經在《羅輯思維》最后一期節目里說到,“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環境越復雜,你的焦慮感越強。環境復雜造成的恐慌,是這個時代真實的知識焦慮。”
現在的人們,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學習已經是一個終身化的事情,而整個社會幾乎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甚至未來人工智能的普及,都預示著跨界學習不可避免。
真正的創新的空間,真正學習效率能夠體現的方式,恰恰是在原來那些金字塔的中間地帶。立定目標,然后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3-
說到認真學習,很多人的腦海有可能浮現這樣場景:一個人坐在桌子前,透過燈光,靜靜地翻閱著手中的書本。一邊閱讀,一邊認真地做筆記。
還有另外一種場景:臺上的老師在講課,臺下的學生在認真地做課堂記錄。
這是最過去最傳統的學習,但現代社會,因為PC,手機,移動設備的出現,可以利用的學習工具越來越豐富,完全單一的學習路徑已經不大可能。
姑且不論工具的豐富性,在家里閉門造車,進入課堂聽老師講課,你就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嗎?就算老師有很多東西可以教你,但是完全地依照老師教的內容去行動,就一定有效果嗎?
光是只照著老師說的學,你也只能成為學到過去的他而已。光是看著書,不斷自己的練習與苦讀,你也只是學到了基礎的過去而已。
為什么有些人覺得看那么多書都沒有用?因為書本上的知識,也只是過去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而在工作、生活中,你需要的是現在正在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
不僅僅只是過去的解決方法,還有未來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單純依據書本上的知識,你是很難提高的。你需要舉一反三,你需要思考,你需要與人溝通,你需要與人交流,在行動中學習,然后持續地改善、精進。
書本上知識,大咖的分享,你都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焦慮,往往都源于你學得太多,思考得太少,行動得太少。
-4-
做財務投資的忠哥說過一句話,“低頭讀書是讓自己值得被認識,抬頭是為了讓自己能夠看見更多人。”
我們不能只是低著頭苦讀,還要透過與人的交流、溝通,學會讀懂“人”這本書。如果你有很好的讀人的技能,你的未來肯定會更加光明。
我們的社會是由人所構成的,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都是以人為基礎所發生的。為什么學習需要有同學,就是透過不同的人帶來的想法碰撞,才能夠讓知識活化應用。在這個能夠快速與他人合作的時代,有時候要解決一件事,不是看你有多厲害,而是看你認識了誰。
學習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如果只是學習,而忘了生活,那也失去了樂趣。因為我們在這世界上努力,都是為了享受生活的。如果只是為了提升自我競爭力而不斷精進自己的知識,那你的知識無法落實,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學習,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樂趣,是把學習變成一種生活。因為人生每件事,都是一種學習。
-5-
從不知道何時開始,我們人類明白了,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上天給了雙手使用工具,也帶給我們更加復雜的思考。
不同的“視點”,會帶來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分析、綜合性的推理與判斷。就算是實證的數據,透過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往往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思考並不只是追求一個標準答案,思考本身就是一場不同視點的游戲。
思考同時又會應用原本所學的舊知識,思考也能整合無中生有的想像力。想像力和對于已知事物的學習都很重要,因為這些會帶來更大、更高、更廣的視野。就算同一個視野,視野開了,對于一個事物的想法又會不一樣了。
現代人往往有可能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容易產生悲觀情緒。立足于今日,愿意改變舊時代追求“標準答案”的心態,為自己思考,為自己與身邊的人思考,那便有機會從無知的樂觀走到已知的悲觀,解決問題后,再走到已知的樂觀。
人是一連串的記憶組成的生物,我們的每一段回憶都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
透過這些記憶,形成我們的認知,于是我們對于事物的一種“觀點”,卻會有不同的解讀。而不同的「時、地、物」,則又形成了我們的“立場”。而有了“觀點”跟“立場”之后,便造就了我們腦海里的可能選項,然后我們再去做出“選擇”。一連串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我們都對未知、不確定性的未來充滿了恐懼,但透過學習、思考、行動,也讓我們有了沖破恐懼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