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女生頭腦都是昏的。
她們準備好了趕赴愛的盛宴,可誰知道只有一杯冷水。
亞馬遜有一個送書的活動,我選了幾本,有一本叫《男人的真相》,我好奇的不是男人,是真相。順便發了一個朋友圈問大家:你眼中的男人怎么樣?
“現實”一個去年認識的女生回復。
1.
還沒讀,不知道作者會怎么解讀這個男人這個生物。
很久我都以為18歲是成為一個男人的標志,就可以理智、成熟、有味道。生日那天,我“理直氣壯”地去找班主任請假,這個年紀的紀念日要比已經倒計時的高考重要的多,也是我很長一段時間引以為豪的事情。
幼稚到可愛,18歲我只是回家過了個生日,還有了第一塊金屬表。
后來聽到陳升唱得那首《二十歲的眼淚》,心里面有了一個二十歲該有的樣子。就充滿期待的等待這那一天的到來,伴隨著的是成長的煩惱和無奈,從十八歲到二十歲認識到的是自己的渺小。
我覺得二十歲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給自己一場儀式,就報名參加了去海南的活動。而生日恰好是在旅途中度過的,在萬寧市一個叫后朗小學的地方,有差不多人和我一起過了那次生日,并且那是我收到祝福最多的一次,全部來自認識僅有幾天的朋友,我們甚至之前沒有過交流,有人擁抱了我,有人給我唱歌,還有“親”我的人。當時的場景我記憶猶新,想起來也會感動不已。
可是我沒有流眼淚,和這群朋友分別的時候也沒哭,因為我在那天二十歲。從那天起,我以為自己真的變成了一個男人,不會哭。
在過去的一年,我并沒有如愿成為那個“不會哭”的王昊。我等不及在21歲那天再來做一個回顧,更等不及21歲的到來。我不滿足自己現在的情況,又把希望寄托給了未來。可時間的推移能代表你就已經成長了嗎?
男人兩個字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當中,21歲的男人和20歲的男人有哪些不同呢?
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講男人在戀愛時的真實心理狀態,不僅僅是一本情感“雜志”。同時也期待自己的長大。
中午的時候剛要睡著,他又在那一會蹦一句蹦一句把我吵醒了,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實在忍不住了,說了他兩句,還在那嘚啵,真不希望他是故意的。但對他再無好感了。
要是真的成熟不會有這樣的判斷吧。其實比原來好多了。
尊重是相互的,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是不值得尊重的,那么我們不尊重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是不是也不值得尊重了,然后這就是一個悖論了。
2.
《非常嫌疑人》是懂懂日記中多次提到的一部電影,被推薦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完美劇情吧。
“最巧妙之處就是能讓人相信他不存在。”
劇情設計的很巧妙,巧妙到影片的最后一刻都猜不到知道幕后的兇手會是誰,在我們都以為他不存在時,他以無辜者的身份說了上面那句話,然后消失在所有人的視野當中。恰好他又是整個故事的講述者,我們和警察都聽得入神。
他高明在什么地方呢?看得時候整個人都沉浸在里面,我們找不到一點非常嫌疑犯的線索。
他將自己設定為一個跛子和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傳說,成為在被他選中的人當中是最不容易被懷疑的,最聰明的基頓沒有發現端倪,也正中警察的下懷。有意思的是,最后我們看到他引導警察做出了一個判斷,并且讓其他四個人的存在都變得合理。
“就因為你是個跛子,就因為你很愚蠢,就因為你比他們沒用。“
而這正是他在整個故事里最巧妙的一處設計,讓不存在的事物操縱局面,所有的存在都變得合理,使得自己可以脫身。
所以才有了他在離開警局時的那句“該死的警察。”
這更像是在說“愚蠢的警察。”
他清楚這個故事中每個人的特點,洞悉他們每個人的內心,他知道這幾個人能幫他完成“屠殺”。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上鉤了,在他們走到一起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然后我們就也跟著上鉤了。當你以為自己知道答案時,真相又赫然擺在你的面前,使你一下子懵逼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然后回味無窮,忍不住重新看一遍,可勁的翻證明自己沒有看錯。這就是美國劇情類電影的精妙吧。
3.
在自習室遇到情侶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尤其是人很少,他們就在你前面搞曖昧。
在看《非常嫌疑犯》的時候,門口有一個女生晃來晃去,似乎要進來又在等人。
她進來了,去前面的暖氣那摸了摸,沖著門口“是溫的,進來吧!“
我和其他幾個上自習的人都抬頭看她,那個時候她似乎也意識到了,對外面的人做了一個小聲說話的手勢,然后又走了出去。
心里還想呢,這姑娘挺沒“素質”,都上自習呢,她在那說話那么大聲,幸好暖氣不熱,她走了。
萬萬沒想到,出去還帶進一人來,一個男生很不情愿的跟著她走了進來。
“你摸前面的暖氣,怎么跑后面來坐。”兩個人坐在了我的前面。
心里面無數個草泥馬,好容易有這么個安靜的環境,他們還來給我喂狗糧。
女生坐在里面,男生挨著她坐。女生第一件事是拉窗簾,男的第一件事拿她的水杯喝水.
“這么多人,應該不會吧。”
我想多了,他們沒有過火的行為。
因為看那男生滿臉的不情愿,從到他們離開沒有主動去接觸女生,倒是女生挺積極,也不顧我的存在。一個勁地撒嬌,一會摟著他的男朋友,一會躺在他的腿上,一會找他說話。男的呢,看不出半點爽,似乎還有意躲著她吧,她躺在他腿上的時候,他直直的坐著,沒有像原來看到的那些情侶一樣粘在一起。其他的時候,他都趴在桌子上。
嗯,估計是這男孩知道這是自習室,知道后面還有我,先給這哥們點個贊。
可是給我的感覺,女的是很被動的,賴著男朋友上自習、和他親熱,他有點“無動于衷”。難道真的是女孩一戀愛就沖昏了頭腦嗎?要我是那女孩早把他踢了。
果真沒過多久,男的就要離開。
早上收到一條消息,是一個不認識的女生,大概意思是請我站在一個女人的立場角度去說明女人比男人活得要累。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覺得她是不是把我當成女的了(昨天留言里有把我當成理科生的,我倒是很樂意)。所以考慮了一下,回復她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沒有一個具體的情景。繼續想這個問題。
如果假定一種情況呢?兩者是情侶關系,女人要更累一些吧。如我今天見到的這對情侶。
林丹出軌了,最受傷的可不是粉絲,是她媳婦。
4.
新世相的“丟書大作戰”活動受到很多質疑,負責人張偉針對每個質疑都做出了合理的回復。從品牌策劃的角度來看新世相是成功的,不管是贊美還是質疑都代表了它引起了社會反響,甚至說這樣的品牌營銷方案高明。
但我想拋開“策劃”這件事來看待這件事。
我們最大的關注點是在中國“丟書”很大程度上就真的成為了丟書,沒有幾個人會拿起來讀。所以大家認為這個活動沒有意義,因為沒有讀,所以它的舉辦就是“作秀而已”。我想起那天和一個同學聊天時討論的問題,她提到公眾號粉絲多了才有意義,我回復他那么你的公眾號只有三個粉絲,你的一篇文章只感動了其中一個人,那么這算有意義嗎?即便是很少有人拿起那些流浪在地鐵的書,也不能否認它的意義,更多人參與到討論當中,去關注閱讀這件事不也是件好事嗎?恰恰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環境缺乏閱讀環境,才需要以新的形式去推動這件事。
另外,我覺不拿走書也是常理之中,不隨便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中華傳統美德。那個自發丟書的培訓師的情況要比新世相這次活動更能說明這個問題。以公開的活動形式來做,大家才有更多的可能去拿書。
就好像扶起馬路摔倒的老人,不去扶怕被訛。要是告訴大家老人是不會訛你的,我相信會有更多人去扶的。
像今天這樣寫日記差不多兩周了,出現了一個瓶頸,因為日記會公開,我開始關注閱讀量了,所以寫著寫著就不像寫給自己看得了,可這樣還能叫做日記嗎?既然是日記,應該更關注的是自己的成長,是自己的內心的活動,而不是去寫給“他們”看的吧,哪怕是句子俗點呢,也要寫給自己看吧。
100天日記寫作訓練的初衷是什么?
我想寫的更好點。
什么叫更好點?
有更多人愿意看,看完有共鳴。
什么樣的文章才有人愿意看,有共鳴?
好的文章。
怎么樣才能寫的更好點?
寫日記。
.......
有一篇日記收到了一位每天寫詩的大叔的打賞,那天我特別開心,他還說:寫的好,真情實感!
正因為現在寫的不好,才要寫更多。好的文章源自生活,所以選擇日記的形式。為什么日記要拿出來分享,因為我希望好的文章被看到,更希望它幫助到一些人,哪怕是一點點的感動。
5.
我和老媽抬杠了:
不讀書有出路嗎?
讀書就一定有出路嗎?
為什么要讀書呢?
什么樣才算是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