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地鐵上,因為還不是高峰期,人還不多。到車廂里,剛一坐下,就聽到了讀書聲。扭頭一看,一對母子坐在邊上。兒子看上去7、8歲的樣子,母親正在給孩子讀書聽。這應該是一位媽媽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爭分奪秒地在路上也在教孩子。
看到這個場合,我的感覺卻是這樣給孩子讀書似乎有點不和諧。當時,整個車廂里相對比較安靜,站著的人還沒有幾個,就只聽到那位媽媽的讀書聲。媽媽雖然是在給孩子讀書,但是車廂里的其他人也不得不聽。媽媽的讀書聲對兒子來說悅耳動聽,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就不是了。
同樣作為小學生媽媽的我,就不贊同這位媽媽的做法。雖然可以理解這位媽媽育兒的心,但是,這位媽媽這樣不分場合地育兒卻不一定是好的育兒方法。
這位媽媽肯定知道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十分重要,所以,抓緊一切時間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然而,這位媽媽卻忽略了給孩子讀書也應該是在合適的場所。
多數教媽媽進行親子閱讀的文章都提到睡前閱讀的好處與重要性。睡前閱讀肯定不會是在公眾場合,甚至連家里的其他人都不會影響到。即使不是睡前,也沒有哪里明確說過,媽媽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刻必須在相對私密的空間。但是,在公共場合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影響到他人,其實是常識。所以,即使在戶外進行親子閱讀,也應該是在不影響到別人的前提下進行。
如果,一點都不考慮別人,只想到自己,這樣即使孩子的閱讀能力提高了,但是,一點都不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觀念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吧!
其實,這種在公共場合不管不顧地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的行為并不鮮見。
同一節地鐵車廂里,就有一位大姐,上車后,靠著中間的立柱,不停地猛撞,我感覺結實的立柱都被撞得有點活動了。感情是這位大姐在鍛煉身體吧。鍛煉身體是好,但是,這樣猛撞立柱的鍛煉身體真的好嗎?幸虧,這位大姐兩站后就下車了,不然,我真的擔心,立柱會被撞壞。
所以做事情要分場合,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育兒是這樣,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育兒時,也有即使是在公共場合也要堅持正確的做法的時候。比如,大家常說的有的孩子為了要一個玩具或者什么別的東西,如果家長不答應,就會在地上撒潑。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就會顧忌周圍人的反應,向孩子妥協。實際上,這個時候,家長是最應該堅定地堅持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的時刻。
作為媽媽,我能理解上面那位媽媽愛孩子的心,但是,愛孩子必須有正確的方法,類似這樣的事情又有不少,所以,希望記錄下來的這件事能給所有的媽媽們提個醒兒!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