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很喪的人,但我能理解喪。我花了四個小時的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閱閉,心中無比沉重,喘不上氣。有人說這個導演是厭世嗎?這個導演心中就沒有陽光嗎?是吧,可是沒有經歷過他所經歷的生活,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理解他。電影在國內沒有上映,意料之中,但是在國外卻大火。電影問:如果你現在在一個高樓的陽臺上,你會想什么?我要想什么呢,我想退回屋里,我還有大把的生活要過,我還有人要去愛,我還有理想要去實現,我是一個普通人,過著大多數人過的日子。而天妒英才,胡波導演卻在高樓里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大象,一個整天只知道坐著的大象,別人用針扎,喂食物也無動于衷的大象。是什么?是被生活麻木了的人,影片中的一個老人一出場就坐在陽臺的簡易板床上,女兒女婿住的是自己一居室的房子,老人幫女兒帶大了孩子,而他們卻讓他搬到養老院,小孫女愛外公愛爸爸媽媽,當年老人的女兒也應該是這樣罷,當他成年后還會記得住在陽臺上的外公罷?她長大了也要重復爸爸媽媽的日子嗎?黃玲,一個青春活力的單親女孩,媽媽是醫藥銷售,大多時候教育就是說別整懷孕了。她討厭自己家里的亂糟糟,也不喜歡媽媽的為人處世,所以她與教導主任產生了純潔但是卻不正當的感情。黃玲的遭遇是悲劇,而媽媽何嘗也不是悲劇。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媽媽回到家給黃玲抱怨,就一個小科長居然也想睡她,是啊,媽媽是媽媽,但媽媽也是女人。媽媽要給孩子撐起一片天,但媽媽在外邊的弱肉強食的世界里,誰又關心過她經歷了什么。
電影里所有的角色都在經受無奈、狗血、狗13的生活,教導主任對黃玲說起他讀書時候的事情,說一個同學在河邊捉了一只貓,然后用磚頭就那么一下又一下拍死了它,殘忍嗎?殘忍啊。教導主任給黃玲說,每個年代人生活都是差不多的,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悲哀。上一個讓我感到狗13的是福貴,為求得到作者的真正意圖,我看完電影還讀了原著小說。福貴是地主家的傻兒子,人不壞,傻傻呆呆,用跳花鼓燈的方法追到了老婆(放到現在,跳舞表白也是很時尚呀,我們的fashion沒有勝過老輩人),年輕時候喜歡賭錢,被人騙了財產;成家后家人又隨著國內的政治風波經歷過風風雨雨,家人斷斷續續離他而去,古稀之年的福貴,佝僂著黝黑的背,在田頭的樹下坐著,像極了那頭大象。
老人有錯嗎?黃玲有錯嗎?媽媽有錯嗎?福貴有錯嗎?時代有錯嗎?大多數人不敢問出這個問題,胡波問了、余華問了,何勇也問了。電影喪嗎?喪,真TM喪,小說是不是忤逆?是,真TM是。窮毀了老人的晚年,亂毀了黃玲的少年,弱小毀了媽媽的中年。老人像黃牛一樣給家里勤勤懇懇,黃玲只是個孩子,媽媽也是個小女人,福貴是個好地主,也是個好老公,好爸爸。
有凌晨下班回家的人,有凌晨送外賣的人,有掏下水道的人,有開大奔的人,有喝茅臺的人,有背水泥的人,有開演唱會的歌手,有收破爛的人。林林總總,這個世界的精彩與矛盾之處就在這里。我細細品讀胡波導演要表達的意思,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動作電影要用眼睛,而看文藝電影要用心。文藝電影表達的故事,人物遭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的締造者所傳達的思想,《大象席地而坐》的每個人的故事都很喪,很不真實,但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共鳴。只用眼睛去看,生活一片污濁。用心去看,胡波導演則用及其敏感的技巧給我們傳達了人性,貌似荒誕,實則真實。
生活,就是一個不會讓你感到很舒適的過程。電影里大家約去看的大象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每個人都想拋棄現在的生活,追求遠方和星辰大海。可是大象的生活也很狗13啊。臨終前的李凱說:“這世界太沒勁,隨后用手槍結束了自己。電影長達4個小時,這4個小時也是胡波導演內心的寫照,是他與世界微不足道的抗爭。他愛惜自己的羽毛,所以寧死也不愿意屈服。是啊,每個時代都是一樣的,每個時代都有人有自己的痛苦,可與比干挖心、屈原投江同奏。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有人抗爭,也不斷有人屈服的過程。有的人光鮮亮麗,可他的內心一定很痛苦,有的人呼風喚雨,可他一定也有未竟的遺憾。每當思考這種問題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何勇的94紅磡《鐘鼓樓》里的一段表演,年輕的何勇在巨大的推土機拆遷老房子的背景前邊,生死力竭地吼道:“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家…”又吼道:“是誰出的題這么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每每想起這段表演,我總會熱淚盈眶,是啊,生活不也是這樣嗎?鐘鼓樓是他的童年和他的回憶,可個人的利益在大環境中無能為力,我們從小教育要以集體利益為先,何勇卻質疑了它,而他現在可能在某家精神病院里療養。
我始終熱愛著生活,我關注他人在生活中的不如意,有時也會為自己的前途擔憂。偶爾很喪,但很快又斗志昂揚。我關注世界的黑暗面,嘗試去做法律允許范圍內能體驗的各種生活。這樣看來,我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和生活抗爭和合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