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月賺3000時,想的是:當我月賺1萬時,生活就好了。當能夠月賺一萬之后,才發現一萬也不覺得能夠花。
先看兩個問題:
1、每個月賺1萬多都感覺不夠花,怎么辦?
2、每個月賺3000元怎么理財。
我想這兩個問題困擾著85%以上的人,人民幣購買力的下降刺痛著我們每一個人。大家各種渠道接受的知識,打開了理財的腦洞。我們不求資產翻倍,起碼要跑贏CPI吧。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那一代人,他們曾經是掙錢小能手,賺到的錢就往銀行放,家里去洗個澡都要把廳里的電視和燈關掉,存款標準高于身邊的平均標準,但是他們缺少對財富的正確理解,不能發揮金錢本身應該具有的威力。缺少理財的思維,在面對各種發家致富的機會的時候,往往錢賺不到,連本金也保不住。
今天我要聊他們曾經無視的、也曾傷害他們的幾個方面。
1.花錢的技巧。
2.最佳的理財方式。
3.投資中常見的陷阱。
現在各行各業的人都感嘆錢是越來越難賺了,我們先不探討錢是否真的難賺,我們先探討一下花錢。
我想99%的人都有一個感覺,就是花錢如流水。
通貨膨脹嚴重是一大原因,人民幣的購買力很疲軟,以前我們一張毛爺爺的可以花幾天,現在十張毛爺爺可能一天隨便就花出去了。
所以會有很多人在感嘆,每個月賺得也不少,七八千一兩萬的工資,怎么就是攢不住錢?
其實通貨膨脹只是一個因素,一個非常隱蔽的因素大家沒有注意到:購買能力被放大。
看不清楚這一點,錢就會流失很嚴重!
假如一個人,每個月的收入是1萬,那么根據正常的消費思維,他每月消費4000-6000是在合理范圍內。
但是,如果他使用了下面的這些花錢利器,或者參加了下面的這些活動,他的消費能力可能會被放大到8000~12000。
哪些工具呢?
信用卡
分期付款
wei信支付,zhi付寶
淘寶雙十一類似的打折活動
我拿蘋果手機舉個例子。
假如一臺蘋果7的價格是6000元,我月收入5000元,我會覺得很貴,我會考慮很久,甚至等我的存款達到3萬之后,我會出手。
而有了分期付款,我可以分12個月進行支付,每個月只要支付500元就夠了。
在我們的思維里,會這樣認為,每個月500,只占我工資收入的十分之一,不會影響我的正常生活水平。
看到了嗎,工資收入不變、商品價格不變,商品支付方式改變,卻大幅度提升了選擇購買的可能性。
也就是分期付款無形之中增加了你購買的可能性,各種商品的疊加,就放大了你的消費能力。
本來每個月消費5000,用了分期付款,這個月消費可能達到了6000。更可怕的是,分期付款通常是1年以上,也就是你的消費水平被放大了整整一年時間。
而信用卡更不必說了,花銀行的錢,感受不到自己存款的減少,只是每個月還信用卡的時候一次性歸還,很多人在使用信用卡之后,每個月都要因為無法及時還款到處借錢。
為什么我說wei信支付和zhifu寶也是罪魁禍首呢?
因為無現金支付,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習慣,最近一個禮拜,我身上連一塊錢硬幣都沒有,地鐵公交可以用卡,打車吃飯娛樂全是支付寶或者美團。
這些支付方式確實非常方便,但是同時他弱化了支出的感覺,同樣是100元,我用wei信支付,只是輸入了三個數字,按下指紋就可以了,而且越用越麻痹。
還有發紅包這一項,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平均月支出竟然達到500元。
而500元平均到每天,其實只有20元,這一項中的一點就可能消耗你財富的十分之一。
最后一個是各類網站的購物街,我指的是此類的打折活動,包含Tao寶,也包含地面商店的打折促銷。
這類支出叫做非理性消費。
衡量標準是:購買東西的依據不是根據是否需要而是根據是否值得。
讓財富增加的核心在于,增加投資,減少消費,也就是開源節流。
消費永遠是消耗你財富的,而我們日常大部分的購買活動,都是消費。
在不考慮投資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消費,是保護你財產的重要手段。
有一本書叫做《斷舍離》,我沒看過,但是核心思想就是,可買可不買的,一律不買,可扔可不扔的,一律扔掉。
所以,即便信用卡、無現金支付是技術的進步,我們也要盡量使用現金支付。
除了這個,還要警惕一點就是隨大流式的消費習慣,我們看到有些工資兩三千,買個6000的手機眼都不眨,所謂的掙得不多花得不少。
所以當他們決定買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會認為他都買得起,咱有啥不能買的?
這就是隨大流式的消費習慣,大眾的消費習慣并不代表是合理的消費習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越有錢的老板,平時小消費越青睞于現金支付。
第二點我要談談的是最佳的理財方式。
說實話,一個月賺幾千塊錢,沒必要想什么理財,就一門心思想著賺錢就行了。
對于工薪階層,最佳的理財方式,就是儲蓄。
為什么不是買理財?為什么不是炒股?
儲蓄,利息很低,但是它可以增加你的機會成本。
我曾經分享過,你借別人的錢,要及時還,不僅是為了再借不難,而且你占用了對方的機會成本。
什么叫機會成本?
這么說吧,當你身上有5000塊的時候,你愿意花500參加一個培訓的概率多大,當你身上有5萬塊的時候,你愿意花500參加一個培訓的概率有多大?
同樣的價格,占用你財富的10%,1%,那么你選擇加入的概率就有很大不同,也就意味著你獲得成長的機會有很大不同。
再舉個例子,如何維護好人際關系,當你儲蓄金額是5000塊,你每個月拿出500元維護人際關系的概率多大?當你儲蓄金額是5萬的時候,這個概率有很大不同。
儲蓄的增加絕對不僅僅是數字的增加,不是從5000變5萬這么簡單,對應的是獲得機會的能力增加。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我在朋友圈推薦了一本書,有個兄弟回復:多少錢?
看似普通的三個字,反映出了他的經濟實力,購買一本書尚且需要考慮價格,證明他能投資在自我成長的成本少得可憐,更不要說別的機會?
我相信一個月薪3000的人,只要他能夠合理安排消費,適當的儲蓄一些,在買一本書上面就不會存在價格顧慮,這就是投資自己,就是成長的起步。
另外儲蓄是應急的保障,至少要保證自己或者家人出現意外狀況的時候,有足夠的資金去隨時支配,這也是男人的責任。
第三點我講一下投資要考慮的問題
大家要堅信一點,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存在平民暴富了,沒有門檻的行業,都是不值得進入的行業。牢記這一點,就可以避免被騙。
之后很多人跟我說的3M 1040 云在指尖,在一開始用這個標準去衡量,你就知道這是騙人的行業,后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另外,投資要量力而行。
什么叫量力而行,就是評估失敗可能導致的損失,這個損失你是否能承受,需要多久能恢復?
尤其是搞實體行業的今天,一個店面加裝修加人工,一旦運營就要投入20萬以上,這20萬的損失,你是自己的儲蓄還是借的錢?還是貸款?
損失20萬對你會造成什么影響?
有人不愿意評估這種失敗,更愿意考慮可以賺多少錢。
其實創業第一點要想到的就是失敗。
失敗了,有沒有站起來的機會?
上面說的是量力而行的力,是資金實力,還要一種力,是精力。
我之前認識幾個老板,他們在自己的行業,已經可以穩定盈利,但是又不甘心賺這一個領域的錢,看到生意好的飯店、賓館、KTV感覺到處都是商機。
忍不住就要投資或者找人合伙。
自己干的時候往往是賠錢的,想不通?
想做好任何一個行業,需要投入的不僅僅是資金,還要精力,且不說老本行需要牽扯一部分精力,作為一個已經穩定盈利的創業者,很難再拿出第一次創業的激情。
在這一點上,可以讀一下吳曉波的《大敗局》,或許可以找到更專業的答案。
珍惜襠下吧,畢竟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東淺談
每天解析不同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