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意思為,對待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賞析和看法。
為什么會這樣?
那是因為每個人的家庭、教育、成長等背景不一樣,以致每個人的心智模型不一樣。
而不同的心智模型,首先,會讓我們在海量的信息流中注意到不同的信息;其次,還會讓我對同樣的信息做出不一樣的解讀。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里的墻》一書中說: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特定的心智模型,抓取信息,解釋信息,然后搭建起內心的世界。
換一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其實是我們的思維認知創造出來的投影,而我們以為那就是客觀的世界。
某件事情,某項任務,我們以為自己做不了,完成不了,事實上,是我們的思維認為我們不行,其實我們可以!
今天我們參考《拆掉思維里的墻》,跟大家聊聊怎么破思維之墻,活出真正的自己。
01、五堵思維高墻
第一堵高墻,安全感缺失
我們都知道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人類天生是需要安全感的。
有的人相信自己的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建立了內在的安全感,這樣的人就不太容易把外界的改變視為洪水猛獸。
而不信任自己潛能的人,掌控感日漸萎縮,不能自己生產安全感。他就只好尋求外界的穩定,死死抓住自己能抓住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自我設限,平白給自己造出一個安全感的牢籠。
這就是思維的第一堵高墻,這堵墻堵住了我們的夢想、機會!
第二堵高墻,不感興趣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把“不感興趣”掛在嘴邊的人!對這個不感興趣,對那個不想做!
試問他們為什么不感興趣?為什么不愿意試試?
最后他們往往會吞吞吐吐地說:“如果試了最后失敗了,那不是徒勞,還影響心情!”
看到這個回答,你發現了嗎!其實很多人并不是對某些事不感興趣,而是怕失敗,不敢感興趣!
當他們面對新事物,無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會失敗,他們就會對自己說“我不感興趣”,表現得對新事物漠不關心。
因為沒人愿意向外界承認:我能力有限,我不行!
這就是思維的第二堵高墻,這堵墻阻礙我們新嘗試和投入!
第三堵高墻,狹隘
所謂狹隘,就是把自己固定在某個狀態,自我感覺無法突破!
最后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越不自信越做不好,越做不好越不自信”。
這就是思維的第三堵高墻,這堵墻阻礙我們成長!
第四堵高墻,虛幻信念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精心熬制的成功學雞湯,告訴我們成功并不難,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
這些話聽起來振奮人心,可現實就是現實——我們付出和別人同樣的努力,甚至比別人更努力,最后,我們未必就會比別人成功。
成功與否不是只有努力這一個維度,而是還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運氣,環境,時機等等。
很多流傳的成功故事都是精心編撰的,充滿夸張和片面的處理。而且,即便百分百真實,很多成功的故事也難以復制。
成功學為我們樹立起只要努力堅持就能成功的虛幻高墻,讓我們看不到事物真正的樣子,誤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這就是思維的第四堵高墻,這堵墻讓我們無畏的堅持,刻意的模仿,阻礙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
第五堵高墻,受害者模式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有抱怨不完的糟心事,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爽……
如果他負責的工作出了問題,他能說出一堆理由:同事不配合、甲方的要求不合理、丙方太磨嘰,總之問題不在他身上,他完全是個受害者。
其實,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這樣的傾向,因為當受害者是有好處的,比如,受害者的說辭,能保全自己的面子,能產生發泄的快感,會被人同情……
但是,做受害者在豁免責任的同時,也會陷入無助、絕望陷阱,漸漸地與幸福快樂絕緣。
這就是思維的第五堵高墻,這堵墻讓我們總是眉頭緊鎖,壓抑痛苦地活著,阻礙了我們幸福快樂地生活。
02、破思維高墻
一、提升安全感——破安全感缺失之墻
提升安全感,戰勝恐懼,最好的方式是去認識它、面對它。
恐懼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恐懼事情本身,比如說,我們害怕公眾演講這件事;
第二個層次,害怕失去背后的價值,就是你往深一點看,會發現其實我們害怕的并不是當眾演講,而是害怕自己搞砸,怕講不好出丑,別人就不尊重我們了。
第三個層次,就是真正的恐懼,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失去。也就是面對公眾演講,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沒有能力來應對搞砸演講這件事,不知道如果別人嘲笑我們,我們該怎么辦!
具體的解決辦法有:
1.小范圍內冒一冒險。比如說演講,可以先在幾個好朋友面前做一個小演講;
2.遠離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適當的做一些新嘗試;比如說,你每次從單位回家都走同樣的路線,這就是最容易獲得的安全感,這時你可以一周或者隔幾天換個路線走走。
3.事前驗尸。即把一件事最壞的結果羅列出來,看看自己能不能面對,或者提前準備應對措施。
二、培養成長心態——破不感興趣之墻
遇到事情,遇到新情況,嘗試去做,去試試,如果成功了,那就收獲實實在在的成果;如果失敗了,那也能收獲經驗和成長。
人生所有的安排都是為了成長,成功是,失敗亦是!
三、提升認知水平——破狹隘之墻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坐過車的案例:
坐火車的時候,我們從窗口看對面火車開動的那一瞬間,會感覺是自己坐的火車走了,這就是認知的初級階段——混沌,即沉浸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中,對它的運作不知不覺。
然后你轉過頭,看到另一側窗口的站臺并沒有動,你知道了雖然剛才真切地感覺到車走了,但那只是錯覺,這就是認知的第二階段——察覺。
等到下一次你看到對面火車動的時候,你能馬上意識到也許是它們在動,而不是我在走,這就是認知的第三階段——醒覺。
這樣的經驗多了,只要你對面停著一輛車,你就知道,一會兒對面車開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那個錯覺,這就是認知的最高階段——超越,超越原有的心智模式。
先體驗、察覺,后醒覺、超越。
具體上可以通過“身體和心靈至少有一個在路上”踐行。通過身體、心靈在路上的體驗,察覺,接下來醒覺,最后超越,破狹隘之墻。
四、身體力行——破虛幻信念之墻
成功沒有捷徑,所有成功都是“蓄謀已久”的偶然!
而蓄謀已久的不只是一步一步的努力和積累,更是主動思考和規劃的意識;偶然,則是在盡人事之后對結果的淡然。
具體實施方法有:
1.和成功學適當的保持距離,理性分析其成功的條件;
2.找到一份自己熱愛且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事業;
3.身體力行,竭盡所能的去行動。
五、升級心智模型——破受害者模式之墻
這個世界確實不完全是公平的。有人長得高,有人長得矮,有人出生在沙漠,有人出生在海邊。
比爾·蓋茨對青年人的十條忠告中的第一條就是: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適應它。
具體怎么做?
第一步,承認世界就是不完全公平的;踏出了拆墻的第一步,認識出不公平問題。
第二步,熟悉了自己的思路,察覺到自己又順著這個思路產生了自憐的情緒,提醒自己,內心的受害者又來了,和這個受害者待一會兒,聽聽它怎么說。
第三步,調整好心態,去改寫整個故事。想一想如果外界不夠公平,我們能不能嘗試著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這個局面。
第四步,不知不覺中擁有了掌控感,拆掉了內心受害者的墻,超越原有思維。
03、寫在最后
我們每個人都存有五堵思維高墻:安全感缺失、不感興趣、狹隘、虛幻信念、受害者模式高墻。
安全感缺失之墻堵住了我們的夢想、機會;不感興趣阻礙我們新嘗試和投入;狹隘之墻阻礙我們成長;虛幻信念之墻阻礙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受害者模式之墻阻礙我們幸福快樂生活。
還好,我們有辦法破思維高墻,提升安全感,破安全感缺失之墻;培養成長心態,破不感興趣之墻;提升認知水平,破狹隘之墻;身體力行,破虛幻信念之墻;升級心智模型,破受害者模式之墻。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
與君共勉,謝謝。
歡迎關注個人公號,心里的烏托邦——每天學點新知識,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