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這部劇,最打動我、最讓我覺得“細思極虐”的情感是靖蘇二人之間的情感,究其原因,大概是越來越覺得,靖蘇二人之間的情感模式是“一直錯位”吧,他們二人之間的情感,像極了大寫的“錯了位的‘虐戀情深’”幾個字。
縱觀全劇,靖蘇二人之間的情感,渾厚、沉淀、綿長、悠遠、牢固,又難以言說,細思極虐。
于林殊而言,
十三年前,他所有的至親慘死,七萬將士殞命。若“僅僅只是”慘死還不至于此,更重要的是“蒙冤”。對于林氏一族、赤焰將士這樣的“忠君愛國”的家族、戰士而言,最痛心的莫過于赤膽忠心蒙塵,名聲清白受冤。而這樁慘案,竟還是被他們一直以來最信任的親人陷害,又慘遭友軍的屠戮造成的!
鬼門關前繞了幾圈的林殊,雖然活了下來,卻身心俱遭重創,銼骨削皮拔毒的疼痛自不必說,給他心靈造成更嚴重創傷的,怕還是后來得知的真相吧。
對景琰來說,
十三年前,他只是出去辦了趟差而已,再回來的時候….他卻驟然發現,自己的世界坍塌了!長兄親族慘死,摯友命喪黃泉,七萬赤焰軍葬身梅嶺。一直以來還算講道理的慈父一夜之間變的蠻不講理,脾氣暴戾,完全聽不進忠言,只知道簡單粗暴的直接殺人。而一向看似有正義感的文臣武將、聰慧謀士,面對這樁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冤案,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噤聲不言。
他所崇尚的祁王的政治理念,幾近坍塌;與他志同道合、情誼深厚的摯友林殊,那個金陵城中最明亮耀眼的少年,驟然隕落。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景琰的理想、信念、抱負、三觀、情感、精神支柱,全部覆滅。
十二年后,化為梅長蘇的林家小殊,終于回來了。而靖蘇二人的情感,不但沒有因為小殊的回歸逐漸變甜,反而隨著梅長蘇的到來,越來越虐——靖蘇二人的情感,從來沒有在一個頻道上,他們二人的感情收放,從未“合拍”過,而是一直在“錯位”;這種從不合拍的“情感錯位”所帶來的糾葛,越發讓人覺得揪心。
對林殊來說,
他明知景琰對自己的深情厚誼,他眼看著景琰那么惦念自己、想念自己,他自己明明就一直、一直在他身邊,卻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如此,相識卻不能相認;不但不能相認,反而還得屢屢口是心非,兢兢業業、一心一意的扮演一個自己討厭、也明知景琰會討厭的謀士角色,任由景琰誤會自己。
受了景琰的誤會,他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情緒流露,只能一遍又一遍的給自己洗腦、安慰自己:“他還是沒變,他還是那么有原則…我該高興的啊,他還是沒變...他那么想梅長蘇又有什么不對,梅長蘇原本就是一介攪弄風云的謀士…”
然而,對林殊而言,最虐心的,怕是…他心里明明知道,假使有一天,景琰萬一知道了真相,彼時的景琰又該會多痛苦、多自責、多懊惱、多悔恨!——他是他的摯友啊,他又怎么會不了解他!他明知如此,卻依舊選擇了繼續隱瞞他。
林殊一直不肯告訴景琰真相——哪怕景琰在朝中的勢力已經足夠穩固之后,也不肯告訴他真相——估計也有這層顧慮吧。
小殊擔心,如若有一天,景琰知曉了一切真相——知道了小殊曾經受了那么大的罪,知道了小殊如今已然面目全非,知道了小殊終究是無法享常人之壽,知道了小殊盡管如今還活著,卻仍是免不了命不久矣的命運,知道了原來自己曾經那么誤解他、虐待他….——知道了這一切真相的景琰,所受到的心理沖擊會遠比他一直不明真相、卻一直接受“小殊十二年前已然葬身梅嶺的事實”更大。
小殊覺得,一直不明真相,又能為皇長兄、林氏一族、小殊、赤焰軍雪冤,對景琰來說,應該是最好的結局吧。至少,他不會受到內心的譴責和煎熬;至少,他不用再承受得而復失的痛苦。
然而,世事無常,景琰還是知道了真相;該經歷的心里煎熬,他一樣也不少。
世事難料,再后來,又發生了意外的戰爭。
此時的林殊,他心里清清楚楚的知道….知道景琰對自己的掛念,知道景琰內心的自責、愧疚和悔不當初,知道景琰希望自己活著,知道景琰希望有機會能夠好好的補償自己、珍惜自己,知道景琰的孤寂,知道景琰在長久孤單的為君之路上,期盼自己的陪伴…
他心里明明知道這一切,他更知景琰心里所想,但他依舊選擇…重回戰場;他心里明明知道,他的死亡,會對景琰造成多大的打擊——孤單無人陪伴,悔恨無處彌補,自責無處安慰,思念無處寄托…但他仍然選擇…慷慨赴死。
于景琰而言,
一朝出差,旦夕驚變,親人、摯友莫白慘死,理想、信念、抱負、三觀、情感…幾乎全盤坍塌,即使沒有全塌,卻也再找不到力量的支點,只能在孤寂的日子里,踽踽獨行。
而十三年后,前行路上的景琰,終于有機會知曉了一切真相。
后來…他…明白了一切。
明白了小殊的良苦用心,明白了小殊肩上扛著的重擔,明白了小殊心里承受的重重壓力;
自然,也明白了…自己曾經到底對小殊有多狠,明白了…自己對小殊的重重誤解,就像一把把利刃,次次戳到了小殊心靈的最痛處…
他才剛剛明白這一切沒多久,他才剛剛想要好好補償他、珍惜他,他卻為了保護自己的江山,真的耗盡了心血,不再歸來。
從此之后,景琰對小殊的掛懷、愧疚、悔恨、思念…他對他的所有的心情,再沒有了寄托;
從此之后,景琰再也沒有機會補償、珍惜小殊;
從此之后,在孤寂的君王之路上,真的就只剩下他蕭景琰一個人踽踽獨行了。
景琰和小殊兩個人,明明都是在花盡心思、用盡力氣的對對方好,奈何…他們的氣力卻又永遠都用不到點子上。要么是對方完全接收不到信號,要么是自身永遠找不到真正的著力點。
靖蘇二人,明明心里滿滿的都是對對方的殷切關心,而這份誠摯的關心,卻又一直、一直在錯位。
十三年前,景琰把珍珠帶回來了,小殊卻死在了梅嶺;他對他的情誼、歉疚、思念…根本無處訴。
十三年后,小殊一心一意的為景琰著想,而景琰卻又不認識他;他對他的情誼、期待、良苦用心,他完全接收不到;不但接收不到,他反而還一直誤會他,傷害他。
待景琰明白了一切,一心一意想要補償、珍惜小殊的時候,小殊又再次真正的、永遠的離開了他;他滿腔的情誼、滿腹的愧疚、滿心的自責、滿滿的想要補償,種種心情,卻再也無處寄托;即使此時的他渾身上下都是“想好好待他、補償他、珍惜他”的氣力,卻再也有力無處使了;即使此時的他已經站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巔峰,卻再也換不回他的性命了。
正是靖蘇二人一直這樣如此用力、如此真心、如此誠摯、如此殷切的為對方著想,卻又永遠不在一個頻道上,永遠“錯位”的情感,才讓觀眾覺得,細思極虐。
如果可以,景琰一定不肯讓小殊受一點兒委屈,然而…不知不覺間,他已經捅了他那么多刀;
如果可以,小殊也一定不愿意如此誆騙景琰…他明知道已經知道了真相的景琰,面對再次失去他的結果…會有多自責、多內疚、多傷痛,然而…事關江山大局,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慷慨赴死;而這,也是他發給景琰的最大的刀子,利刃戳心,疼痛刺骨。
而這兩個人,明明都舍不得對方受委屈,明明都舍不得對方受到任何傷害…然而他們,果然是好兄弟,他們前前后后不約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情——讓對方受到了…來自自己帶給對方的、對對方來說的…最大的傷害。
梅長蘇受到的最多的、最傷痛的、最沒辦法申辯的傷害,完全來自蕭景琰;
蕭景琰受到的最大的、最難以言說的、最悔恨自責的傷害,也完全來自林殊。
梅長蘇病重吐血,很多時候是受了蕭景琰的刺激;
蕭景琰心頭滴血,也幾乎完全是拜林殊所賜。
然而,在受到了來自自己最好的兄弟的傷害之后,這兩個人…果然好兄弟…又繼續不約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情——絲毫不責怪對方,非常理解、體諒對方的苦衷,甚至在完全不怪對方、體諒對方苦衷的基礎上,繼續責怪自己;妥妥的繼對方給自己捅了刀子之后,繼續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
普通人若是受了傷害和委屈,一般會選擇生生氣、鬧鬧脾氣,火氣發泄出來了,心理也就舒坦了,參見《偽裝者》明家三兄弟時不時玩兒玩兒打架的游戲;而靖蘇二人,卻全然不是這樣;他們兩個,與普通人相比,想法基本完全反過來。
梅長蘇這邊,
他的思維方式永遠不會是…“我和他已經共事這么久了,一直以來,我殫精竭慮為他著想,我的為人他早該清楚了…可是,他竟然對我偏見至此…他對我竟然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他竟如此疑我…”
蘇先生每次受到景琰的傷害之后,總是習慣性的自我安慰:我不委屈,我該高興的,這不怪景琰,景琰他還是那么重情義、有原則,他一點都沒變啊!他還是那么惦念林殊,他還是那么相信赤焰軍…他這么想梅長蘇又有什么不對呢,梅長蘇本來就是一介攪弄風云的陰詭謀士啊…——梅長蘇繼景琰給自己捅了刀子之后,又繼續在自己的心里狠狠的補上幾刀,把責任完全攬在了自己身上。
蕭景琰這邊,
他才不會想著…“你大爺的,林殊!你知不知道…你還活著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啊!你知不知道…不管你變成了什么樣,我都不會在乎啊!只要你活著就好!你相貌變了又怎么了,在我心里…你永遠都是十三年前的那個林殊啊!你用了一些計謀、使了一點兒手段又怎么了,你的本心根本沒變啊!你大爺的,林殊!你干嘛不告訴我真相!你要是早告訴我真相,我也一定乖乖聽你的話,好好的配合你!我一定不會壞事啊!而你…也不會白白受了那么多委屈,白白受了那么多傷害,你到底知不知道啊!
水牛知曉了真相之后,心理只會懊惱:小殊心里那么苦…我怎么就沒有早點認出他來!不怪他不告訴我真相,只怪我自己太笨…那么多人都已經認出他來了,而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啊,我應該認出他來的…我為什么就沒有認出他來…我應該認出他來的啊!
水牛也只會自責:小殊不肯告訴我真相…自然有他的苦衷,他知道我性格太直又好沖動,他就是因為太了解我…才不敢告訴我真相,他怕我沖動誤事…這都怪我,都怪我,若我能遇事冷靜,若我能早點兒改掉遇事沖動的毛病,說不定他就會多放心一些,說不定他就能早點說出實情…說不定他就不必多費這么多心神,多受這么多委屈了…
水牛自小和小殊一起長大,他懂小殊,他自然不會怪他,因為他太懂他了,他心里只會想著:在我面前,他有屬于他的驕傲,他的自尊…想當初,他是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啊!當年…我們都是一起射箭、一起騎馬、一起御敵的,而如今…他已然變成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謀士,他心里…又該以何面目來面對我…在我面前,他又如何真能若無其事的…好好自處…我自然懂他…我自然明白他的驕傲和自尊…他不是不信我,只是他…實在難以面對…說到底,這一切都怪我,都怪我…我本該早些認出他來的,若我能早些認出他來,又何必讓他…委屈至此…
于是,蕭景琰也把“沒有及時認出林殊,讓林殊受盡了委屈”的責任完完全全的攬到了自己身上。
林殊最后的慷慨赴死,自然是對景琰捅的最大的刀子,景琰自然不會責怪林殊狠心,他只會一次又一次的越發自責:小殊他…為了我的江山,為了大局…連性命都賠上了,而我…卻只能待在金陵城中,什么也做不了…說到底…還是怪我…若我能早點把后方朝局鞏固住,若我對大渝的了解能夠像他一樣多…若我...領兵用計的本領能夠像他一樣…說不定我就可以自己上戰場了,而他…也就不用拖著一副病骨奔赴前線了…說不定,他還能活得久一點…
林殊與景琰兩個人,明明都是在為對方著想,明明都是拼盡了力氣在對對方好,奈何對方卻總是陰差陽錯、受命運擺布的永遠接收不到;不但對方接收不到,雙方還反而不約而同、莫名其妙、糊里糊涂、有口難言的成了讓對方受了最大的委屈、帶給對方最大傷害的那個人。
帶給自己最在乎、最想護著的、最舍不得受委屈的人…來自自己的最大的委屈和傷害,想必也同時是一種極其慘烈的自傷行為吧。
對方病重吐血的同時,自己的心又何嘗不在滴血?
傷了對方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在傷害自己?
靖蘇二人的情感極深,
一個在另一個“已死”的情況下,生生記掛了對方整整十三年;
一個為了另一個的大好河山,寧可赴死也要給對方一個清明朝局的完美開端。
奈何他二人如此誠摯、如此用力、如此為對方著想的最真誠的、最牢固的情感,卻又永遠不在一個頻道上;命運似是和他們開起了玩笑,他二人對對方付出的情感,永遠被對方體諒、理解,卻又永遠在“錯位”。
靖蘇二人的情感,正是大寫的“錯了位的‘虐戀情深’”,讓人感動,感慨,亦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