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解讀《哈佛中國史》的最后一卷《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在本書中,作者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時代。
說起清朝我們既感到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各種關于清朝的電視劇層出不窮,我們對于清朝的認識大都固定在前半期各種牛,后半期各種喪權辱國,被各種虐,最終一場革命,清朝玩完了。說陌生是因為這些固化的印象已經掩蓋了清朝的很多歷史真相,所以對于清朝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這個問題我們是處于一種似是而非的狀態。
所以我們需要換一個視角,看看這本外國人寫的歷史,研究一下清朝的真面目。
1.版圖
清朝最大的貢獻在于對中國版圖的貢獻,清朝的領土面積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以前的歷史書上說元朝的版圖最大,其實這是錯誤的,混淆了元朝和蒙古帝國的概念。另外,唐朝、明朝的邊疆地區中央沒有絕對的控制力,中央采取的是一種“羈縻”政策,也就是名義上聽中央政權的就行了,這兩個朝代的好多邊疆地區并不能算進自己的版圖。只有在清朝,邊疆地區才變成直接由中央政權委任,受中央政府領導的地區。所以清朝的版圖才是歷史上最大的。
2.人口
清朝入關之后的戰爭導致人口銳減,但是截止到1700年,中國人口已經恢復到1.5億人口規模,1800年時超過3億人,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爆發之前達到4.5億。人口增長主要是由于土地擴張、醫療衛生水平提高,以及良性政策的刺激。比如,清朝打破了明朝的人口遷徙禁令,這就解決了固定土地上承載人口有限的問題。
3.經濟
作者評價清代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最商業化的國家”,市場規模、商品產量、新的組織形式如合股經營、對外貿易,都達到新的高度。我們說起清朝,常常提到閉關鎖國,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印象,清政府確實是有過禁海令,但是從康熙年間收復臺灣之后中國的海外貿易一直在復蘇。
舉個例子,當時的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也是嚴格執行鎖國令,但是在長崎專門保留了一個口岸專供兩個國家開展貿易,就是中國和荷蘭,從這一點就可看出當時中國商人對日貿易的規模。到日本做生意的主要是江浙一帶的商人,當時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他們到日本比到中國內陸還方便,而且跨國貿易有高風險和高回報,為了抵抗風險,他們就搞出了新的經濟形式。大家集資入股,誰投的錢多就可以在貨船上占更多的貨位,然后通過中介雇用專業的水手航海,各位股東本人不需要出海,這就是早期的公司,這和我們現在的眾籌形式有點類似。而這些都是在乾隆年間就出現的,即便沒有后來西方人進入中國,中國自己也能發展出今天公司的雛形。
4.文化
科舉人口增加、識字率提高、小說等市民文化繁榮,對儒家對極端道德的提倡有所反思。比如,清朝政府對于丈夫死后的妻子殉節是不鼓勵的,認為這有悖于人性。
5.政治
我們對清朝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一種守舊和集權的印象,這種看法當然是有很多證據來支撐的。但是這種標簽化的印象也會掩蓋很多歷史事實。我們先來說守舊,清朝其實有很多制度創新是非常有突破性的。比如在政府機構設置上,就有三個亮點:理藩院、內務府、軍機處。理藩院負責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將內陸地區和邊疆地區的事物分開處理;內務府處理皇室的個人財產,將皇室成員的財務與國家財政分開處理;軍機處以及配套創設的奏折制度讓皇帝和下級的溝通變得更有效率。這些機構都是清朝的制度創新。
另外清朝在糧食供應、貨幣供給、司法訴訟等方面的政策也有創新。在糧食供應方面,清朝設立的“常平倉”制度使得全國各地的糧食供給和糧價保持穩定;通過調整銀和銅的供應和兌換率保持貨幣系統穩定;訴訟方面,拒絕頒布民法,理由是頒布后會讓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增多,政府傾向于用儒學倡導的思想對人進行教化。這些做法不管今天看來有多大的漏洞但是在當時都收效良好。
看過以上幾方面的介紹,你有沒有對清朝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