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三大語言:粵語,分布在珠三角和粵北和粵西地區;潮汕語,分布在粵東南潮汕平原,客家話,分布于粵東的梅州,惠州。這三大語言全部是不同時期,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后代發展起來的語言。廣東的語言的形成跟歷史上漢人大遷徙息息相關。
廣東和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不屬于中原政權,稱為“百越”。“百越”也不是“國家”,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由于有嶺南山脈之隔,廣東沒被最近的楚國也就是現在的湖南統治。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命令大將趙佗率軍南下征服百越。趙佗征服百越后,將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歸其統治,建立“南越國”。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收南越,奠定漢朝長達400多年的江山。中原地區也形成了一個擁有統一文字,語言,文化,民俗的強大民族“漢族”。之后較短時間的三國時期,兩廣地區屬于東吳政權。
從西晉的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整個村和家族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和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這些南下的漢人族群翻越嶺南山脈到達粵北韶關南雄縣,在那里修養生息。幾代人之后,他們繼續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進, 到達珠三角,粵西和廣西的東部平原地區。他們的語言主要是粵語。而這一時期,江浙和福建一帶的漢人有部分南遷到粵東地區的潮汕平原,成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語和閩南語是同一語系,與作為來源于中原古漢語的粵語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戰亂平息,漢人的南遷也告停止,中原漢語再次重新統一,語言文化也趨一致。李唐之后,中原不穩定的環境使得語言隨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里面標注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所以為什么很多唐詩宋詞用粵語來念,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韻律美了。
南宋時期,因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引起長時間戰亂,再次引發中原漢人史第二次大規模南遷廣東,這次的漢人南遷一直到清朝末年才結束。當時廣東的平原地區已被廣府人(講粵語)和潮汕人占據,這次南遷的漢人只能遷到粵東北語江西,福建交界的梅縣山區,稱為客家人,他們所說的南宋中原漢語被稱為客家話。
香港開埠后大量廣府人進入,加上當時廣州,廣府文化的絕對龍頭領導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漢語迅速變成粵語。但由于其含有英國文化,以及它跟東南亞國家的密切聯系,使得其粵語跟廣州的粵語也有所不同。
粵語是保留古漢語最好的現代語言,也是普通話外,唯一擁有完整的文字系統的漢語,也就是所有的粵語發音都有相應的文字,能夠用文字完整地記錄發音。聯合國早已將粵語定義為“語言”而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