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2
圍爐夜話一瓣心香
縱使萬千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古人說文章千古事,古人又說狗屁文章,無論前言還是后語,都說明一點,為人做文,須得小小心心,戰戰兢兢,要不然,一不小心,要么流芳千古,要么一身罵名,要么成了一座豐碑,要么成了一個狗屁。
此時此刻,如履薄冰,恰到好處地一語道破了我的心情。
古人說文章合為時而做,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人又說做文好比做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這樣最好。我心忐忑。于我而言,于屈鄉秭歸小城而言,于這個大時代而言,我寫這樣一部散文集,透過針孔看世界,出版這樣一本美文書,無疑是冒險的,在刀尖上跳舞。這是一個讀圖時代,刷屏時代,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還有幾人閱讀紙質書呢?還有幾人品味書香呢?
不是文學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學,真是一針見血。
走筆至此,我感覺有些悲哀,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這樣一縷書香,終歸還是有人看的,這就夠了,我不敢奢求太多,知足常樂。如果硬說有所奢求的話,我真誠希望本書,是山谷的風,微微送去點滴清涼;是吸塵器,掃除心靈犄角旮旯的塵土;是學子們的良師益友,親密接觸文學土壤的空檔,也便是進入了作文兒的金礦寶藏。轉個彎兒,正因為少,說不定也能“物以稀為貴”了,就像這個小城里的我,九條命,書蟲蟲,十足的異類。但凡異類,總會做些傻事,寫這本書,出版這本書,只怕就是其中之一吧。做著,做著,與其說癡狂,不如說已經成了一個瘋子。
依稀記得有句話這么說,沒有什么困難可以阻擋瘋子前行的腳步。事實正是如此。正因為這樣,這一年的春天我很瘋狂,大約四月,春暖花開,我的生活陷入困頓混沌,創作卻由此開啟了瘋狂模式,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一盞孤燈下敲擊鍵盤,像一只大蝦一樣躬耕我的文學花園,每天大約寫作四到五篇千字散文,收入本書《無聲的尖叫》散亂篇章,大多是那兩個月寫成的。當時,日子不成其為日子,常常是開水泡飯,或者奶茶泡飯,一日三餐,胡亂對付。一篇篇美文,化作筆下涓涓細流,現在回首,自己都有點兒佩服自己,崇拜自己了,慢慢地,也有一些化作了鉛字,千人看,萬人閱,倒也愜意。
時光好比流水,漸漸地,《三峽晚報》上有了我的豆腐塊,比如《清明節的彩虹》、《地震發生以后》和《生如夏花》等,《三峽商報》上有了我的腳印,比如《小城擦鞋女》。秭歸一中校辦刊物《楚風》上有了我的名字,那是一篇叫《又聞菜花香》的千字文,布衣暖,菜根香,最是讀書滋味長,學子們說很是喜歡。屈鄉本土的《屈原文學》上我也露臉了,不但是露臉,而且是頻頻登臺,比如說春季號的《一手奶茶一手書香》,比如說夏季號的《魂牽夢繞香龍山》和《無聲的尖叫》幾個散文,以及秋季號的《詩意村莊樂平里》,非常感謝秭歸文聯老師們的厚愛和栽培。《桂林日報》上的《一只斷線的風箏》,《番禹日報》上的《春的茶》,也陸續登臺獻唱。還有《法制文萃報》,收到了稿費,但是不知發表的是哪一篇,小輯《記憶深海的尖叫》多是因此而生,因為當時《法制文萃報》舉辦了一個“曾記否……”征文,借此契機,我亦筆耕不輟,收獲豐滿。
如此這般,加之我是個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愿意冒險實踐的人,于是又有了第二個瘋狂舉動,那就是在眾籌網上線了一個圖書眾籌項目,開展圖書預售預訂,借此開展前期宣傳,市場探水,既而醞釀出版這本散文美文集。
我想,我是瘋了。
一個瘋子按下了一個叫瘋狂的按鈕,于是,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披荊斬棘,克服千難萬阻,所向無敵。由此,我求助于堂妹周鳳娟,請身為室內設計師的她幫我鼓搗一個新書封面,結果她于百忙之中擠出時間,挑燈夜戰,封面一出來,我拍案叫絕了!這正是我想要的!她的所思所想,和我的美文集,貼合得天衣無縫。那是怎樣一個封面呀?一個漫畫一樣的小人物,大張嘴巴,露出白森森的牙齒,雙目圓睜,怒視前方,無聲的尖叫,這就是無聲的尖叫!這不正是如你如我如他一樣的小人物,白描,簡筆勾勒出的生存狀態生活故事么?特別感謝堂妹,倘若沒有這么近乎完美的封面,我只怕還沒有勇氣要出版這本書,至少,不會這么迅猛地要做這件事。
于卑微中尋求詩意,于苦悶彷徨困惑中尋求自救、他救,一句話,拯救。
收入《無聲的尖叫》中的文章都很小,但是很重要,就像是我的第三只眼,另眼看世界,像是我的第二個肚臍兒,是最貼近靈魂的心跳,是火柴盒里的一只黑蝴蝶,靜靜沉睡在天堂。
我原以為“無聲的尖叫”這個詞,既然是我苦思苦想出來的,是原創,是鋒利的刀刃,那么在此之前,肯定無人用過。誰知一問度娘,才知曉自己是一只井底蛙,世界太大,非我想象,世界太小,地球村成了地球城,多年之前,就有一部驚悚電影叫《無聲的尖叫》。也罷,也好,就讓我的新書搭乘一次順風車,抵達任何它想要去的地方。
那么,圍爐夜話,掰開一瓣心香,露出《無聲的尖叫》的果肉來,里面到底蘊藏著什么珍寶呢?正如本書封面所說,謹以此作獻給普天之下如你如我如他一樣的小人物,為普通人樹碑立傳,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普通人的精神金字塔,平凡人的喜怒哀樂,勞苦大眾的酸甜苦辣,人的一生就是十扇門,開了,關了,開了,關了,如此而已,僅此而已。忽而想起一句話,縱使萬千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如此而已,僅此而已。
我竊以為,如你如我如他一樣的小人物,多如牛毛,好比螻蟻,但我們的血肉是新鮮的,靈魂是熱氣騰騰的,但是誰來為我們代言?誰來把我們一一記錄?于是,我來了,最貼近大地的寫作,一把把文字化作書香,化作片片飛雪點點流螢,化作五彩蝶,飄飛天地間,化作一座頂風冒雨的無字石碑,立于屈鄉肥沃豐饒的土地上。
《無聲的尖叫》是一個靈魂的盒子,生命的容器,吱呀一聲打開,也就打開了一扇扇門,它們是:第1扇門——《小人物的尖叫》;第2扇門——《愛的尖叫》;第3扇門——《記憶深海的尖叫》;第4扇門——《春天的尖叫》;第5扇門——《閱讀的尖叫》;第6扇門——《故鄉的尖叫》;第7扇門——《舌尖的尖叫》;第8扇門——《邊走邊尖叫》;第9扇門——《歲月的尖叫》;第10扇門——《茶的尖叫》;第11扇門——《清明節的尖叫》。
我們的整個人生歷程,分明就是這樣,打開了一扇門,關上了一扇門,打開了一扇一扇又一扇的門,又關上了一扇一扇又一扇的門。有朝一日,進入暮年,這一生也就戛然而止,畫上句號,我們吃著土饅頭,在極樂世界蕩秋千,是打不開第11扇門的。
為何我專注于寫短小美文呢?為何我多寫小人物呢?
這是一個大時代,又是一個小時代,確切地說是微時代,微博來襲,微信來襲,微支付來襲,微電影來襲,微童話來襲,微閱讀來襲,微社會來襲,所以我寫微文,相對那些動不動就百萬字的網文,實在是微不足道。如此這般,收入本書的文章大多是千字左右,力求短小,是否精悍不敢妄言,當然,考慮到部分讀者閱讀長文的習慣,也有幾千字的。收入這靈魂容器的人或事,也多半是屈鄉大地上的人兒或事兒。這是我郵票大小的家鄉,也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那些人兒,有的還健步如飛,有的已奔赴天堂,有的昨兒在街上撞臉了,有的今兒進入了夢鄉,有的是健全人,有的四肢不全了,總之,力求接地氣,總之,都是小人物,小人物是絕大多數,大眾即是小人物,我竊以為。這樣,大大拉近了讀者和作者的距離,你的眼望我的眼,我的心貼你的心,你看得到我在眨眼,而我,感覺到了你掌心的溫度。
為何在那么艱難混沌困頓的情況下,我還能把那一篇篇美文寫出來,并且遇山開路,過河架橋,想盡一切辦法出版成書呢?這可又是一個天大的冒險呀!或許已經有了答案,又或許還要苦苦求索答案。人生路漫漫,借用屈原一句詩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苦樂年華,酸甜苦辣,有些問題是金錢解決不了的,比如生老病死,比如愛和性,比如故鄉和尋根,那就只能留待文學來解剖,來解讀了。文學最大的用處恰恰就在于它的無用,不是嗎?
行文至此,誠惶誠恐,九條命尚在成長之中,期待某日化繭成蝶,眼前這些文字,文筆尚顯稚嫩笨拙,本書一定還有諸多殘缺和欠缺,懇請廣大讀者朋友們寬容為懷,多多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更臻完美。
閑話休續,轉入正題,且讓我們打開那一扇扇神秘的藏寶之門吧。
是為再序。
九條命
2014年10月15日星期三
湖北秭歸茅坪欲品奶茶店
凌晨
徐永紅,70后,小學教師,從師20多年,熱愛教育,熱愛文學,徜徉在文字的流里,感受著生活的美麗,作品有中篇小說《蓮花山軼事》,散文《正是榆錢甜嫩時》《山殤》《白羊》等,山西省朔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作者簡介:
徐永紅,70后,小學教師,從師20多年,熱愛教育,熱愛文學,徜徉在文字的流里,感受著生活的美麗,作品有中篇小說《蓮花山軼事》,散文《正是榆錢甜嫩時》《山殤》《白羊》等,山西省朔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