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學生中,不乏有這樣一類孩子。上課聽講認真,作業完成的更加認真,語文英語成績很好,但數理化就是不行。并且越高年級越明顯,這類孩子普遍是女孩。
我們通常有兩種解釋。一,女孩的邏輯性不強,說白了就是沒有男孩聰明。二,這就是典型的死學。只會悶著頭學,不會思考。
這兩種說法看起來都蠻有道理的。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什么會這樣?
學好高年級的數理化,并不是背過定理和公式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很多的理解和思考。
據我的觀察,她們并不是沒有能力去思考,而是沒有興趣去思考。遇到一個不會做的難題時,她們通常思考幾分鐘就會放棄,并且沒有任何情感。例如,沮喪、遺憾,以及渴望。
與此相反。有些學生當遇到不會做的題時,他們會興奮,努力的思考,有一種做不出來不罷休的狀態。這類學生不用很努力,數理化就可以學的很好。
第一種學生表面上看學習很認真,但內心并不喜歡學習。后一種,恰恰相反。平時看起來不認真,但內心渴望獲得新知識。
認真是聽話的表現
這類女孩通常都是聽話的乖乖女。上課聽講,認真完成作業。這些都只是在聽家長和老師的話而已。聽話本質上都是在壓抑自己的意志,內心一定是有叛逆的聲音。但她們一般沒有力量把這樣的叛逆直接表達出來。不去思考就是一種間接的表達。不去做是不對的,但不會做,這可沒有不聽話哦。
如果男孩過于聽話也學不好數理化,道理是一樣的。但,這樣的男孩要少一些,不過這些年也有上升的趨勢。他們也都是聽媽媽話的好孩子,如果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覺醒,長大后他們就成了我們說的“媽寶男”。
為什么女孩更聽話?
雖然現在有些反轉,但給人的普遍的印象仍然是女孩更聽話。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女孩有很多的束縛。比如,女孩不能像男孩那樣調皮要更文靜;也不鼓勵女孩熱愛運動;女孩也通常沒有男孩自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比起男孩的家長,女孩的家長更加不能忍受早戀等等。
本質上這些都是壓抑女性的個人意志。這里有很多的限制都和性有關。一方面,我們害怕女孩過于自由,會做出出格的事。另一方面,我們又害怕女孩吃虧,吃什么虧呢?那就是無論男女中國人思想里普遍存在的處女情節。歸根結底,讓女孩更聽話,是社會重男輕女的隱性表現。
聽話是對孩子個性上的抑制,這也同時扼殺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在中國,女性受到的抑制遠比男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