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的作者古華,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得主,也是茅獎得主里迄今為止最年輕,作品字數最短的作家。作品描寫了在1963年到1979年之間,芙蓉鎮上的人們在歷史動蕩中的生活百態。
做為五類分子的富農胡玉音與右派分子秦書田因為被罰共同掃街,暗生情愫,兩人在歷史的夾縫中,體味了無盡的人情冷暖,相互偎依,隱忍求活。且不論歷史的是非功過,單在這段愛恨情仇中,卻讓人明白了什么會滋生人性中的惡。
原本是胡玉音初戀情人的黎滿庚,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與妓女女兒胡玉音劃清界限,后來成了大隊的黨支部書記。
這個曾經誓言旦旦無論何時都要照顧好她的玉音妹子的滿庚哥,最終又是為了表明立場保住自己的黨政職務和身家性命,出賣了胡玉音,給勤勞致富的初戀情人戴上了“富農”的階級帽子。
黎滿庚并不是不講情義的人,可是他過不了“你死我活”這一關。保護了胡玉音他就得死,他的妻兒老小就會受牽連,比起一家老小的生死來,自己做個負心漢又如何?
你活著我就得死,你死了我才能活著,在這生死面前,有多少人能過得了這一關?項羽當年一夜之間屠殺二十萬降卒,不就是怕降卒造反丟了自己的命嗎?還有什么事比“讓自己活著”這件事更重要?
比起“你死我活”,還有一種原因也會滋生人性中的惡,那就是“羨慕嫉妒恨”。
李國香真的是因為一心擁護黨和國家利益,才要和胡玉音斗爭到底嗎?
不是。“米豆腐西施”胡玉音長相比李國香這個國營飲食店的女經理不僅好看更有親和力,“那些該死的男人!一個個就和饞貓一樣,總是圍著米豆腐攤子轉……”
李國香心中因妒生恨,再加上自己想要討好的糧站主任眼里只有這個米豆腐西施,后來得知自己之前的意中郎就是這米豆腐西施的滿庚哥,這就更讓李國香恨上加恨了。?
公恨私仇一起報!已經是公社主任的李國香下達的命令慘絕人寰:“來幾個民兵!拿鐵絲來!把富農婆的衣服剝光,把她的兩個奶子用鐵絲穿起來!”
這因“恨”生出來的惡比因"死"生出來的惡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好在人性中,不僅僅只有惡,還有更多分量的善在為人類生存去中和那些惡、戰勝那些惡。
右派分子秦書田靠著自己“夾縫中求生存”的
頑強信念,靠著男性真正的忍辱與陽剛,照顧著胡玉音。糧站主任谷燕山雖然在戰爭中下體負傷卻依舊是條鐵骨錚錚的漢子。
在書中人物上,我最喜歡秦書田,他是一個多元的個體存在。
? ?有才華? ?
吹打彈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舞龍耍獅也不在話下。在現在必定是個文藝青年或藝術家。
? ?精神明亮,有生存智慧? ?
相比文革時一些知識分子雖有一番不低頭的傲骨,卻不堪肉體與精神的折磨而選擇自殺,我更喜歡秦書田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樣的選擇。他沒有因生活給他的變動而抱怨,一蹶不振,相反,頭上掛了十多年的“五類分子”,他能聽候指令,積極去做。這不是對生活的屈服,不是在政治變動下心靈的扭曲,而是一種隱忍的生存智慧。為什么飽受屈辱卻能堅持積極面對呢?因為還有希望,還要活著。為了活著,為了后人,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 ?能屈能伸? ?
在積極順從之下能堅持原則,為了愛情敢直起腰鼓。
那個年代,低頭屈身是件很正常的事,挺著腰桿子不屈服也大有人在,但是秦書田能屈能伸卻不多見。當右派十多年來不論是批判會還是幫著辦事一直乖乖“低下腦殼”,在和胡玉音同居后被傳到公社,王秋赦讓他下跪他不僅不跪也不低頭。在宣判臺上,更是沒有哭,不服罪不低頭。
? ? 善良細膩? ??
平常之中的善良易顯平常,生活變動后的善良難能可貴。縣里安排他在五類分子家門口捏造小狗,他怕寡婦胡玉音受不了屈辱自尋短見,故意沒給她捏,每天起早掃地時幫胡玉音掃一大截。
作品反映了1963~1979年湘南農村芙蓉鎮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化,特定寫了四個時間點:1963年、1964年、1969年、1979年。
四個時間點貫穿了“文化大革命”的前中后。小說描寫了芙蓉鎮的經濟經歷了富足——衰落——富足三個階段,通過小鎮人物經歷的沉浮反映了左傾思潮下的“四清”、“反右”、“文革”等問題。
作品具有鮮明的湘湖文化特色。通過地理風景、方言俗語、民風民俗、人物形象等來展現。
地理風景:通篇蘊含著湖湘地域文化色彩。芙蓉鎮坐落在湘、粵、桂三省交界的峽谷平壩里。通過寫地理位置、芙蓉河、青石板街、商鋪吃食、人物、芙蓉樹、吊腳樓等來寫芙蓉鎮環境優美安逸、民風古樸。
方言俗語:通篇具有豐富的方言俗語。如“瘦狗莫踢,病馬莫欺”“牛槽里伸進馬腦殼來”“老郎疼婆娘,少郎講名堂”等。
民風民俗:一年四時八節,鎮上居民講人緣,有互贈吃食的習慣,胡玉音新家蓋好后請鄰里街坊吃飯喝酒。稱作“圩場”的集市。唱民歌,婦女們不論貧富,輪番歌舞,如《喜歌堂》是解放前婦女中盛行的一種歌舞,貫穿了胡和秦一生的命運。
人物形象:在稱呼上,胡玉音勤勞漂亮都叫她“芙蓉姐子”、“米豆腐西施”,谷燕山是“北方佬”、“北方大兵”,秦書田“秦癲子”。人物上,胡玉音身上散發著湖湘文化獨特的韻味,她有著湘女的柔美與剛強,也有著湖湘文化的巫風,內心充斥著封建迷信,多年不孕讓她相信自己如算卦先生所說的“克夫克子”。
作者以小見大,用麻花結構來組織作品。以胡玉音等人物的經歷來反映政治變遷,寓政治風云于民情民俗圖畫。在結構的組織上,作者是矛盾的。
他站在了國家話語立場和民間話語立場兩個對立面進行反思,借主流話語掩蓋自己的民間立場。芙蓉鎮動亂的原因是時代的失誤和政治的錯誤,但作者避開深層原因,根據當時國家的話語邏輯將政治權利與群眾的沖突轉化為個人間的沖突,即在揭示芙蓉鎮的變遷中承認當時“左”的路線帶來的災難,但把具體的沖突設置為胡玉音等人與李國香等人間的個人沖突,導致沖突的直接原因是個人間的問題。
文本作者寓政治風云于民情民俗圖畫,贊美了芙蓉鎮群體重情重義、勤勉樸實、自強不息的品格,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鞭撻了極左路線摧殘人情沒、人性美,破壞社會正常合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禍國殃民的罪惡。反思了中國特殊歷史時期政治運動的悲劇和被繆現象。
以芙蓉鎮的人物沉浮象征全國人民的生活狀況。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順乎民意、合乎民心。表達了對動蕩政治下人民生活不堪的深切同情及憂國憂民的創作情懷。
比起那些有緣由的惡,這些沒有緣由的善,更能讓我們身感為人。
正是這些善良、溫暖以及秦書田說的“像牲口一樣活下去”這種不死的信念,才讓人類歷史在天災、人禍面前生生不息、前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