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保持歡笑
這是一條重要的價值觀。
為什么要歡笑?因為歡笑是一種態度,歡笑決定了你怎么面對這個世界,你怎么看待這個世界,你怎么與這個世界互動,因為,你怎樣看待世界,世界就怎樣看待你。
你把世界不當回事,世界也不把你當回事。
正如李笑來所說的,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設定來重塑自己的環境,來重塑自己的人生,這完全有可能,這完全取決于你怎么看。
正如史蒂芬柯維說的,see決定do,do決定get。
正如教練技術里面的一個核心原理,信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這個信念是什么?信念無非就是一種價值觀。
人類價值觀領域的著名研究者和學者之一的米爾頓羅克奇(Milton Rokeach)認為,價值觀是一個持久的信念。他是這樣說的,
價值觀是一個持久的信念,認清一種具體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終極狀態,對個人或社會而言,比與之相反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終極狀態更可取。
當然說得有點轉文,或許是因為翻譯的原因,但是意思已經非常清楚了。
所以,我們認為,
價值觀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這個公式和教練技術,和史蒂芬柯維的“see-do-get”是相通的,是一以貫之的。
所以,你怎么看,就決定了你怎么得,那我干嘛不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看”呢?我干嘛不好好對這個世界保持歡笑呢?
因為,歡笑就決定了我怎么去做,怎么去得,這件事情再重要不過了,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我們一般人的邏輯是,事遂人愿,天時地利人和了,才有可能去高興吧?我現在身陷囹圄,周邊環境一團亂麻,心情也低到谷底,我哪有心思歡笑啊?別說歡笑了,就是能茍延殘喘,能活著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真正的邏輯恰恰反過來,因為你歡笑了,才事遂人愿,才天時地利人和,環境才會改變,這就是稻盛和夫說的“以心喚物,物必至”,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心不喚物,物不至。
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境隨心轉”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跟佛教徒或者居士呆在一起,他就會跟你說,要修好你的這顆心,是吧?
不管怎么說,你要信,信這句話,達到一種篤定的程度,當你篤定了,你就會根據這個去行動,當你去行動了,你的世界就會改變了。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么都不信,也不知道信什么。
所以,在see這個層面都沒有梳理清楚,怎么去do,怎么去行動呢?怎么去期待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這不都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嗎?
所以,做事情一定是存在“道”的層面和“術”的層面的,人和人看似都活在這個物理世界里,但是因為人和人的“活法”不同,導致他們又生活在不同的意識世界里面。我們要想清楚我們的那個“為人之道”、“處世之道”是什么。
因此,原則和價值觀才是最重要的東西,才是一個人的根,就像大樹一樣,一個人要有根,才能根深葉茂。
隨時隨地保持歡笑,就是在內心深處對“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一種篤定,就是一種對“以心喚物,物必至”的篤定,就是一種對“改變,從心開始”的篤定,就是一種對自己完全有能力改變世界的篤定。
如何改變世界,就是從改變自己開始。
如何改變自己,就是從隨時隨地保持歡笑開始。
關鍵是,你信嗎?
我們的價值觀:
價值觀﹥行為﹥結果
一年就是一輩子
與每天做朋友
隨時隨地保持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