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黃金思維圈,就是指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即遇到每一件事,首先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即WHY。
通常來說,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WHAT、HOW、WHY。
WHAT,就是看到事情的表象;HOW,如何處理這件事;WHY,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上周,我一共罰了8位同學:6名同學昨晚晚自習吵鬧,2名同學上課遲到。吵鬧的同學,我要求他們寫事情經過;遲到的同學要求他們把錯過的讀書內容抄寫一遍。
我看到的表象是,學生遲到了、吵鬧了。我的分析是,我提前了7分鐘到課室,即使那時去處理個人事務,如裝水、上廁所也夠時間了,怎么可能遲到呢?并且遲到了還慢悠悠地走回課室。晚自習已經有要求安靜了,卻在我去另一班的時候吵得很厲害。所以,我得出結論:學生沒有時間觀念,沒有在公眾場合保持安靜的習慣。
根據以上結論,我采取的行動就自然圍繞結論而來。沒有時間觀念的,就把自己落下的讀書內容抄寫一遍;晚自習不保持安靜的,就把自己不安靜的過程、原因等方面寫出來。兩樣都必須上交給我檢查。
到此為止,如果我不寫這篇文章,那么,我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就結束了。
如果是這樣,我能從中得到什么呢?我分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1?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還是采取同樣的措施(因為這樣被證明有效,學生被嚇怕了,以后可能不犯或少犯同樣的錯誤了),然后,我可能會形成一個習慣:學生不聽話?說了還不聽?那就罰。2?學生知道了我要求很嚴,以后我上課、值班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好點。3?我形成了簡單粗暴的思維習慣。
我從這件事里面學到了什么有價值的經驗嗎?沒有。
學生從中得到了什么呢?我猜測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想法:1?這個老師很厲害,以后遇到她要動作快、安靜點。2?這個老師很討厭,犯一點錯就要我們寫東西。3?做錯了可能會受罰。
學生從中學到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嗎?除了第3點,其他沒有了。
現在,我開始反思:為什么我要采取罰的措施?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1?為什么要罰?
我給自己的理由是,開學以來,我已經強調很多次了:除非被老師叫去,否則不準遲到;晚自習是要安靜學習的,不能吵鬧。既然不把我的強調放在心上,那就要受罰了。但其實深究下去,我其實是覺得自己的話學生不聽,我感受到權威受到挑戰,我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意愿去運行,這是不是武老師說的“巨嬰”呢?(巨嬰,就是年齡雖然大了,可心智還不成熟,還處于嬰兒時期。嬰兒就是想要什么,必須馬上滿足TA,否則就以哭鬧示威。巨嬰是成人,可能會用其他招數替代哭鬧,例如懲罰他人。)
寫到這里,我突然明白,為什么在決定了要罰學生后,我心里總是隱隱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了。因為,我看了那么些書,知道了許多道理,可是在有事發生時,我還是沿用了以前的解決辦法。想必,我的潛意識里,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而我的大腦卻還沒意識到。
2?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關于遲到的同學,一個說上廁所了,一個說裝水去了。我說了要抄書后(三小段話),其中一個利用課堂上抄,被我制止了,另一個還沒交上來。學生被罰了,心情肯定不好,這節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那么,我其實可以這樣處理。先進來上課,不批評。下課后,把他們單獨叫出來,詢問情況,然后告訴他們上課遲到的壞處——打斷了課堂、自己落下了上課內容、下次可能要受罰。再詢問他們是如何安排下課時間的,指出其中不當之處。再和全班約定,從今天開始,遲到有哪些后果。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學生正常上完一堂課,明確遲到的后果及自己該負的責任,并學會如何安排時間。
關于吵鬧的同學。多數是晚修最后一節課開始吵的。我要做的是分析,為什么前面兩節課比較安靜?因為在做作業。最后一節課為什么吵?因為作業做完了、沒事做了。說到底,還是學生不善于安排時間的問題。那么,我要做的,不是不停地要求學生保持安靜,而是去引導他們做完了作業,可以復習舊知、預習新課、看課外書等等。
如果沒有反思,面對問題時,我們采取的措施就總是脫離不了固有的思路。就像籠子里玩圈子的倉鼠,陷在圈子里不停地轉、不停地轉。
反思,就是讓轉動的圈子停下來。利用黃金思維圈,不僅能從圈子里脫身出來,還能找到新的、更有價值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之后,思維能躍升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