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想寫點文字,不管是隨筆還是什么看到的文章,發點自己的感慨看法,還是其他諸如種種,一直有在想到要去寫,在白天想好今晚回去寫點字,可到了下班回家,磨磨唧唧的又有別的一些事情,又把這個事情晾一邊去了,久而久之就沒有當初的興趣了。
每次的出發點都是想給自己一點堅持的東西,不致于那么的虛度年華,雖知道自己寫的不咋的,沒有哪些文學大師或是可以隨意舞文弄墨的段子故事手們,提筆成章,寫個一兩千的字不費吹灰之力……
另一個原因發現就是自己的記憶好像在衰退,就想著要寫點文字,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無道理,我們的先輩們就是有經驗;另一個覺著自己的邏輯好像比較差,也應該是要寫文章來提高,通過文章的提煉總結,分析,應該也會能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一點吧;再一個也是,口才不利索,先通過寫文字,慢慢的積累,或許也能提高吧!總之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所提高就好,也不說要干嘛干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需要做的就是堅持寫下去,積少成多,潛序漸進,要輸出的確還需要大量的輸入,就如作家馮唐一樣,他的文字師承百分九十來自什么什么,具體我忘了,他的文章里有自己說的。這又是一個問題了,看過一些書,好多文字都忘記了,腦海里的文字知識點真的太少了,好多都是一種意象所在,都忘記了,所以想著自己寫寫記記,方能深刻記憶,知識系統應該是一個不斷鞏固更新的過程。如今,在科技信息發達的時代里,信息多到爆炸,前幾天看到的文章就是這樣寫道:人每時每刻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遨游,只要打開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消息就會如潮水般向你涌來。有人感到應接不暇,有人幾乎溺水。我們如果將每天獲得的信息轉化為比特,其數量大概是前人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是種幸運還是不幸?
法國思想家蒙田(1533-1592)曾經說過一句話:「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無知,粗淺的無知存在于知識之前,博學的無知存在于知識之后。」如今,我們大致都屬于第二種無知——博學的無知。
好像有點偏題了,但我想寫文字,只要堅持下去用心的寫,與知識的學習增長也是同樣的道理,寫到后來會留下些許痕跡的吧,不說是思想上或者是靈魂上有所提高,思維方式或者是影響到自己的行動力執行力上面來,至少你需要動手指敲鍵盤吧、花一些時間吧(這些時間也許是你與朋友一起吃一頓飯的時間,看一場電影的時間,發呆,打游戲的時間等等)、花費一些紙張、墨水等。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最終都會有痕跡留下,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小事都有它痕跡存在,都有它意義的所在。
想著自己寫寫記記玩玩,權當自己的消遣,在自己的思維里覺得稍微有點意義的事情,至少不是一直無謂的把那些空閑時間用在聊微信刷微博朋友圈上,所以就想著寫寫,不管是當時的心情也好,那時看到的一些事物的感想或者其他原因也罷,“文蓋上影廠,氣奪好萊塢”如此般的境界不敢想象也。
落筆不知所寫,好像東扯扯西扯扯也有小一千字了嘛……還是要多看書多輸入吧,才能寫出哪些有見地有才華的文章。其實也需要經歷,見聞識廣,積累記錄,思考,善于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