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聊天扯淡、或者是相親把妹,總有人會問到你一個問題,“你有什么愛好啊?”
“我?我喜歡讀書。”
暫且不論你是真的喜歡還是假的喜歡,反正N多人都把讀書當做了自己的一項愛好掛在嘴邊,放在手邊,停在眼邊,就是進不去心里邊。
我也是一個虛假的讀書愛好者,從小人書時代就被大人稱為愛讀書的好少年,不過讀了幾十年的書,發現自己居然連漫畫都看不下去了。但是為了硬撐起自己“愛讀書”的場面,我便通過網上買書、圖書館借書、電腦安裝閱讀軟件、ipad傳入PDF文件、購買KPW等方式給自己畫了一個大大的“閱讀煙熏妝”。別人一看到我,就覺得,嗯,這廝甚愛讀書。
就在剛才,想著自己要深入貫徹晚上11點半之前入睡的優良傳統,我去刷了刷我的小牙,邊刷邊想,“睡前讀本什么書呢?那本講稅收的?還是那本散文集?從kindle里選一本?還是用ipad?”然后,我猛然發現,我擦,我到底是讀書還是喜歡讀書這種形式?把嘴一擦,回到床上,睡意全無,便打開電腦回憶一下我讀書的這個小“愛好”。
一、我有多少書
我有很多存書點:學校宿舍有我的書,老爸老媽家書架有我的書,新房書架有我的書,車庫紙箱中有我的書,老婆單位公寓房的書架上也有很多我的書。算上去年收拾房子的時候,被當做廢紙賣掉的數百本書,我的書真是不少,如果算上電子圖書,則更是數不勝數。但我的腦子轉了一遍,我還真的不知道我具體有什么書,腦中印象只有漫畫、工具書、暢銷書、名著等等大的分類,具體哪本哪本,則鮮有印象。
二、我讀了多少書
活了30年,除了上學時不得不看的教材,看的最多的還是漫畫,甚至連小說讀的都不多。暢銷書買了很多,讀的很多,但讀完的很少,看了幾十頁就放下的“大有書在”。名著買了很多,世界的,中國的,但印象里讀過的就是《西游記》和少兒版的《水滸傳》,甚至連《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都沒有看完過,更別提那些名字一長串的外國名著了。所以這么多年來,我好像隨時都捧著書,但是真正讀完的卻沒多少。
三、我從書中得到了什么
因為讀書的時間長,但有效時間短,所以既不能形成體系,也不能收到效果。大部分讀書的時間,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書中講的什么,完全不得而知。就覺得眼睛在書上掃來掃去,大腦還挺樂呵,“爺在讀書了,B格很高吧,爺就是文藝青年,爺就是愛看書,你們這些凡人,還不跪下看爺讀書。”大概就是這么個思想狀態。
反思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既然在問題面前驚醒,那就要分析問題并盡快解決。
一、浮躁
這幾乎被人稱為現代人的通病,在我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拿起一本書,看個三五十頁,心里就想著,怎么這么長啊,好無聊啊,不如刷朋友圈、看知乎好玩啊。當生活被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之后,讀書這樣需要長時間塌下心、沉浸的行為就變的異常困難。
二、沒有自己的讀書體系
選書的時候,不是按照自己的判斷來選擇,因為自己去判斷書的內容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兒。大多是看排行榜的推薦,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結果就是什么都看,但又什么都沒看。
三、為了讓別人覺得牛掰而讀書的出發點是錯誤的
讀書的時候,更享受別人看著自己在讀書這個狀態,逛書店的時候,更在意逛這個行為,瀏覽一遍書脊,就覺得B格提高了大概10個百分點。如果沒有別人的支撐,那么就覺得讀書好像沒有那么有趣了啊。
解決辦法
針對以上問題,決心改進如下
浮躁的敵人是真愛。如果真心喜歡一個書的內容,那么就不會在意時間的流逝和書本的厚度,這個又和構建自己的讀書愛好和體系相關聯。當沉浸在自己的愛好世界中,才能很好的理解書中的內容和思想。所以,選書很關鍵。選書的時候,要自己真的喜歡才行,不是別人喜歡什么我就看什么,也不是別人眼中覺得你看這個牛掰我就看這個。這是一個自我信心的構筑過程,也是自己區別于這個紛繁復雜社會的關鍵——形成自己獨特的品味、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
一、讀自己真正愛讀的書
二、讀了一本就堅持下去
三、讀書要思考
四、不要懶惰,有想法要及時記錄
五、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六、從閱讀中找到真正的喜悅
讀書是自我完善的一個方面,關鍵問題還是自己的人格還不夠成熟,年齡夠大,但心智還不夠。懶惰、幼稚的想法還在不斷地向我發動攻擊,所以造成自己更在意面子,更在意別人,也更迷茫。所以,想要根本地解決,還是要自己成長,用自己的思索和行動,去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寫完之后才發現,我真是一個形散神也散的好少年。讀書少,果然寫作也差。想法萬千,卻不能成體系的表達,好悲傷……
有藥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