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活品質,不是花得起錢,而是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并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
大學同學劉欣的經歷很典型。
當年一畢業,他就進了事業單位,
雖然薪水一般,但工作相當輕松。
這原本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好時機,
但他總是嘆氣:“loser是沒資格享受生活的。”
五年后,他換了一份新工作,
然后意氣風發地告訴我們:
“如果我的工資翻了三倍,
我就去買一套有大陽臺的房子,
然后在上面種上各種花草。
再去辦張健身卡,練出八塊腹肌。”
三年后,他的薪水還真翻了三倍,
他也真買了一套有大陽臺的房子,
也真的去辦了一張健身卡。
但陽臺空了兩年,依然沒有種花。
健身卡辦了兩年,也就去過三四次。
他說:“等我升到大區經理,我再好好種花和健身。”
但現在他做大區經理已經五年了,
陽臺依然沒有花,健身卡已經轉讓了。
劉欣的經歷,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左右生活品質的并不是錢,而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那些沒錢不快樂的人,其實有了錢也不會快樂。
你過得不好,真的不是因為窮。
很喜歡作家林清玄的一段話:
如果說有錢滿足就叫生活品質,
是不是所有富人都有生活品質,
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品質,
是不是所有大學生都有生活品質,
而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品質,
是不是所有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質,
而鄉下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工匠把一把椅子做到無懈可擊,是生活品質。
農夫把稻田種出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
窮人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可見生活品質并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
林清玄說: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
我們絕大多數人既成不了王健林,
也沒有那么好的運氣成為王思聰,
但我們可以在自己有限的條件下,
追求當下最好的事物與生活。
這個追求,便是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