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階段:永遠先列提綱;
攻略選擇:選擇少而詳細;
收集方法:統一碎片知識;
事務處理:及時整理垃圾;
價值取舍:用金錢換時間;
規避浪費:減少無端爭論。
一、在開始做任何一件不少于半小時的復雜事情之前,先留出大約 2% 的時間做計劃。
這條建議的精髓是什么?2% 嗎?不,是 【任何】。因為我們常常因為貪圖方便而忽視它。
它真的適用于任何場景:
——寫一篇作文,在構思完內容后,應該花上 2 分鐘左右列提綱,預估一下每一段的字數;
——參加一次 2 小時的考試,在拿到考卷后,不要立刻開始做,應該花上兩三分鐘的時間去閱讀一下整張卷子,看看自己會將面對什么樣的困難;
——和客戶談一個項目。不要馬上開始談,而是花上幾分鐘和他說一下今天要說的內容梗概;
——來到單位,即將開始一天 8 小時的工作。先別馬上投入進去,而是應該花 10 分鐘整理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
——制定年度計劃,應該用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制定月度計劃,差不多半天時間足夠;
——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不要擔心,用一年的時間來試錯和彷徨都是毫無問題的。
……
有時候,制定計劃會讓我們覺得繁瑣而不去實行,然而實際上,這 2% 的時間常常有不亞于 10% 的效果,它不僅幫助我們節約了做任務時「銜接環節」的邊際時間,還會帶給我們一種踏實感。同樣去做一件事情,「先做了再說」 和「胸有成竹地做」效率是截然不同的。
P.S. 為什么這一條的序號是 「0」? 因為這一條建議,同樣適用于我寫的這篇文章,如果本文中的所有建議能構成一個數據結構,那么本條建議就是「元建議」(meta-suggestion)。
二、面對「攻略」,在「多而簡略」和「少而詳細」中,盡可能選擇后者。
我把這條建議放在編號 1,因為它是對本問題下很多其他回答的含蓄批評。而本回答,則是貫徹該條的一個示范:建議不多,但每一條都有詳細的說明。
在本問題下,很多回答都寫了二三十條,而每條建議都只有一兩行甚至幾個字,然后它們獲得了上千贊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確實喜歡這種模式,否則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中那些《莫言對年輕人的五十條忠告》、《心靈禪語三十句》不可能那么火。
然而,實際上,「多而簡略」的東西,我們從來都記不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共才 12 個常見詞 24 個字,比七言絕句還短,但記住它們比背古詩費勁多了吧?這是因為,人長期記憶一樣東西,是需要較多的記憶成本的,單個維度的反復記憶,記憶效果遠不如在多個維度上強化。正是因為如此,只有把一個問題說清楚,才能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看到各種「精簡的」整理貼,不要急著點贊和轉發,實際上,一般你是很難記住它們的(甚至都不一定會去看它),而對于把一個問題說透徹的帖子,點贊和轉發就行,其實一般無需收藏了,因為它已經給你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當然,如果一定要收藏——
三、盡量用一個統一的平臺來整理各處的碎片化知識。
感謝信息時代,碎片化的內容在今天越來越容易得到保留。
然而當下信息時代發展地并不完整,所以跨平臺的內容不太容易統一處理。
在電腦上,當我們看到網上好的文章或內容,復制黏貼到剪貼板上,直接存到 word 中還算容易,但在手機上,在不同平臺上看到好的「碎片」,整理起來多有不便,好在現在有很多像有道云筆記這類應用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些。
干貨比較多的主流平臺,像知乎、微信一些訂閱號,都可以直接將內容收藏進云筆記中進行整合,會自動生成按收藏來源分類的tag。
這樣就大大節省了我們未來尋找這些碎片化內容的時間了。與此同時,當我們在工作中使用這些碎片化內容時,也不會受到內容來源的社交平臺的干擾,可以專心做事。
當然,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碎片化知識,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所以我們要——
四、定期整理暫時不用的東西,順手的馬上做,不順手的,延遲盡量不要超過使用周期的 20 %。
順手的馬上做:加個微信好友,馬上寫備注;下載個文件,馬上放到歸類文件夾……
不順手的,延遲盡量不要超過使用周期的 20%:
——花了 10 分鐘喝了一瓶水,那空瓶就盡可能在 2 分鐘內清理掉;
——辦公桌在使用一周后有點亂了,下周一又是整整齊齊;
——花了 20 天寫了一篇論文,那相關的資料就盡可能在未來幾天內整理到電腦的相關文件夾里;
——過冬的衣服們不穿了,半個月后就不應該放在醒目的位置了;
——花了一學期學了一門課,一個月后這門課的資料什么的就應該整整齊齊地放在該放的地方;
……
當然,整理東西的周期并不總是是越短越好的。因為整理會打斷一些正在做的事情。每天整理辦公桌很好,每小時整理一次就很浪費時間了。
當然,說到看浪費時間,我也有個建議——
五、在經濟承受范圍內,多用錢換時間,而不是用時間來換錢。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愿意用時間換錢的人了,容易讓我們忽視時間的價值,而總去選擇去做低效的事情。實際上,很多時候,選擇「貴」的東西來省下時間往往是很值得做的。
舉個例子:
如果坐擠公交 2 元錢但要 1 個小時;而打的 15 元但是只要 10 分鐘,我肯定選擇后者。這不是因為我有錢,而是用 50 分鐘和糟糕的體驗來換 13 元錢是不值得的。
咱們來算一筆賬:
50 分鐘 13 元,8 小時 125 元, 一個月 21 工作日,就是 2620 元,我非常肯定,自己未來的平均工資遠遠不止這個數,所以我不會去省這 13 元錢,哪怕多出來的 50 分鐘我沒做什么正事。
類似地,
有些人喜歡走幾里路去另一個菜場買菜,就是為了便宜幾塊錢;
有些人為了等打折,明明應該八月份就需要買的手機,偏偏等到「雙十一」才買;
這些行為,從經濟上來說,其實都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了,或許會有一些人不同意我上面的觀點,所以我給出的第 5 條建議是:
六、和利益無關的非熟人辯論,不要超過 3 句。
一句話用于說明自己的立場,一句話用于解釋自己立場的理由,最后一句話用于闡述對方立場的錯誤原因。三句話足矣。
為什么不要多說?因為大家的背景差異往往很大,很難相互理解,并且成年人的觀點往往根深蒂固,本來就很難被說服,所以,多辯論其實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