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對思維導圖感興趣,今天早起后就翻開了《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這本書,讀完了第一章,共28頁,40分鐘。讀的過程中有點走神,察覺到以后,用指讀法來閱讀,效果不錯。
第一章的內容是介紹了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由英國人東尼.博贊于20世紀七十年代創建,英國廣播公司BBC曾介紹這種方法使學習障礙兒童發生了很大轉變,如今世界各國都在使用這種工具。
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東尼少年時為提高閱讀速度,嘗試了多種方法,比如鍛煉閱讀時眼球的轉動,為理解書本內容事先做準備,最終將閱讀速度大幅提高。這個經歷使東尼相信,大腦擁有無限的潛力,只要找對方法,誰都能做到,很多人只是不懂方法而已。
東尼上大學時受到希臘記憶術的啟發,鉆研出獨特的記筆記法,最終他畫出了從中央主題向四周發散線條的放射狀筆記,思維導圖就這樣誕生了。
思維導圖本是為了提高記憶力而創造出來的,但隨著在全球的普及和使用,它成了一種萬能工具。
如今,70余歲的思維導圖創始人博贊仍在推廣思維導圖。
積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
具體來說,比如用思維導圖列購物清單、制定旅行計劃、制定夫妻之間的約定、制作日程安排表和待辦事項表等,把所有內容都畫在一張紙上,可以縱觀全局,注意到信息之間的聯系。
一、便于補充,想加多少加多少。
二、激發思維,減少疏漏。
三、便于整理思路,幫助記憶。
四、形象傳達,溝通好工具。
思維導圖的基礎知識
1、原則上,思維導圖畫在A4或A3大小的白紙上,紙張橫著擺放(熟練后也可以畫在手帳上)。
2、位于中央的是表現主題的“中心圖像”,它是思維的出發點。
3、從中心圖像向四周伸出的彎彎曲曲的線條就是“分支”。它用來分解主題,引導我們的思維。
4、分解完主題后,在每條分支上用“詞語(語言)”寫下該分支的內容。這一步有一個重要規則,即“1分支1詞語”。
5、使用多種顏色。用不同顏色區分不同的主支,還能增加趣味性。
6、突出“層次化”。主支用粗筆,分支用細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