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哐當的火車穿過一座座山,難得的感受到平靜。
以下關于二十二,想號召大家去支持這部電影。
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群體,其實是在四平路圖書館,那一本叫做? 《上海慰安婦實錄》,記得好像是當場坐在地上看完的吧。其實很奇怪,看書時和電影時我都不會哭,只是心里悶,很難喘氣。可能作者和導演都試圖用理智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不搞煽情那一套,于是他們究竟要表達什么的?
看三十二的時候,我覺得郭導是想表達積極的人生態度,那位老人一生不幸,還生下了日本人的孩子,那個男孩后來七十年都在別人的歧視中度過單身至暮年。兒子會怨她嗎?會,他們雖然生活在一起,但飯都是分開做分開吃的。但老人會說,這世界多好啊,吃野東西都要活下來去看,我特別特別相信老人確實是這么想的,她這一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在抗爭什么,可能是命運,但她一定知道自己一天一天的過下去,這就是生活,生活給她的不是她想象中的樣子,她還是不怨恨。
二十二的鏡頭都很慢,有些敘述像畫外音一樣,壓抑,但相比于面對滿目滄桑表情凄涼的老人,這是最輕松的方式了。每位老人,提起那段被囚禁的時光,基本都是簡單帶過,大多描述生還之后的生活,那些幫助老人打官司的人,也會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對的,把他們的痛苦回憶翻出來,在他們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但不管不理不顧,又讓人覺得哪里不對。
大多數老人,被侵犯時二十歲左右,甚至有十五六歲的,以前總不理解為什么戰爭能像病毒一樣全面崩壞人的理智,戰爭里好像人人都變成了惡魔(也有可能善良的人太少或者善良意味著死亡吧),到現在也不理解,當人為自己的原始欲望傷害別人最本質的尊嚴的時候,或者盲從著去傷害別人的時候,為什么快樂會這么大,也許破壞最符合人性吧。
說起來,微信名“誰都無可奈何”出自鄧紫棋改編的周杰倫的 龍卷風 那首歌,老人們有些回歸正常的生活選擇性遺忘那段歲月,正是出于無奈吧,畢竟要么去死,要么怎么樣都得活下去。越學法律,越相信法律作為社會的底線發揮的作用,又越對法律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表示無奈,也許有一天正義真的會來,但無論如何已經遲了,所謂正義永遠沒有遲到這個說法真是高高在上的人安慰受難者的垃圾說辭,她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正義?先把“慰安婦”這個詞換了再說吧,這么冠冕堂皇的詞用在老人們身上,是無奈,也是嘲諷。
結尾的葬禮,是對我觸動最深的吧。以前跟一位朋友講過,我們到了自己無所事成常年在外但有些親人等不及的年紀了,感覺自己還沒有修煉出心智面對這一切,倒是希望永遠都不需要面對的這一刻,而面對的勇氣何時產生不取決于我們自己,而取決于離別何時產生,哦,這真讓人難過啊。
郭導究竟想表達什么,不同的人解讀不一樣吧,感謝他聚集起我們的目光,用溫柔的形式,也許我們什么都沒做,但這么多人看了的只要有人行動起來,就是成功吧,這是情懷,無關利益。
通常結尾要升華一下主題,但看到的人估計想問郭魏潔想表達什么呢?沒有中心思想沒有主題也沒有文筆,只是記錄。順祝,一切都好,如果不好,盡量看向好的,但永不停止看向遠方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