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電影,他那兩部很出名的無人知曉和如父如子準備找資源看了。
很喜歡這部海街日記
日本的治愈電影里有很多種,如小森林、四月物語、海鷗食堂,教你如何一個人好好生活,如橫道世之介、情書,教你如何面對青春里的人和愛情,如再見了我們的幼兒園、忠犬八公教你看到生活里美好純真無私的愛,還有搞笑如啊呀啊呀神去村、悲傷如入殮師,讓人覺得全部歸入到治愈電影里太粗糙了,但每次看完,都覺得世界分外美好。
是枝裕和開始了新的治愈系列,如何面對家庭倫理問題。這部電影如果理性地抽出所有的問題,網上很多人可能加一堆表情包可以寫出好多閱讀過萬的帖子,父親外遇后離婚,母親離婚后離家拋棄三個女兒再婚,父親葬禮后帶回同父異母的妹妹,四個人一起生活,幸的男友是還未離異的同事,佳乃的男友又是一個不靠譜的人,千佳的男友是還希望再冒著生命危險去爬雪山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該是一部悲劇。
好在不是按國產劇的套路來寫,因為日本電影的精神內核真的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是一種無論境況如何,都該好好生活的念頭。
導演淡化了很多可以用力的沖突,讓人覺得難道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倫理問題?不是,我覺得他是想告訴我們,用這種方式解決會不會好一點。我很喜歡日本人在語言上的克制,不僅是當事人的克制,更是局外人的克制,本著不輕易干涉他人生活的理念,我感動的是一個家庭或個人發生多么不堪的事,都不會有外人指指點點,甚至當面詢問,無論你是同村人、最好的鄰居還是親近的親戚,我喜歡這些不輕易批判和參與他人生活的人。
幸的男友要出國,傷心的幸回家買了一大袋梨,佳乃就知道她失戀了,但她們都對這個男人一無所知,說了幾句后也不再提這個事情。而如果用我們的經歷去解讀,首先我們克制不了的是向朋友大罵這個渣男,然后朋友聰明地告訴你你早該從哪里判斷出他的本性,他提出出國的理由是多么惡心,最后你哭得一塌糊涂,而你的朋友勸你,誰年輕時候沒碰過幾個渣男?但其實我們是不是不需要這個過程?人性這么復雜,緣份這么奇妙,不是多來幾個人就可以理得清的。
治愈電影同樣重要的是畫面的干凈,首先很重要一點是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干凈的國家,垃圾分類、日式房屋、簡單菜肴,這一點就讓很多電影趕不上了,其實日本的美學對中國傳統保留得很好,融于大山的小房子,有樹有花,讓人從復雜的關系中抽身出來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他們的父親在去世前就說過,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今年的櫻花,后來果然有機會看到。看到這段真的覺得很美,人到最后,最想念的是那一樹櫻花,混亂不堪的家庭過往讓人常常忘記身處美麗的大自然,該種樹,該釀酒,該賞花。